
关于《绝笔》一诗的探讨修改
陈昌华 宗果
缘起陈昌华给诗友写的一首端午诗改的题目,将“对话”改为了“绝笔”。
宗果:陈老师,“绝笔”两字一出,这才有了主题和诗意,但原诗最后几行还是离散且拖沓的。
您这不是改诗,而是重新创作了,与原诗无关了。以“绝笔”为题,你斟酌一下,倒是可以写出一首不错的四五行长度的好诗。
陈昌华原稿
绝笔
——悼屈原
用千古绝唱,穿越
公元前后的世纪
用纵身一跃,留下
人生最后的绝笔
绝唱,泣了鬼神
绝笔,惊了天地
迴响着每一条江河
鲜活在每代人心里
2024年6月3日
宗果改稿:
绝笔
——悼屈原
决绝一跳,穿越
公元前后两千多年
书写诗史上的
绝笔
泣了鬼神,惊了天地
每年端午
我的心中都会
荡漾着汨罗江的涟漪
2024年6月3日
陈昌华:改得好!出手不凡。
我的心中和每一条江河
都会荡漾着汨罗江的涟漪
我和我们,多不多余?
宗果:陈老师,诗中只有我,没有我们啊。
诗写个体,写我就是写我们。
最后一句我的心与屈原跳江的汨罗江呼应,包含一个很高明的隐喻,心——汨罗江。再写其他河流,可能就多余了。
陈昌华:每一条江河泛指普天之下的民众端午习俗。
“我的心中”,也许可以涵盖。
宗果:陈老师,诗与小说、散文、杂文等其他文体最大的区别就是形象性和简洁。
其中,形象性就包含了准确、生动。合起来,又回到我论诗四层次第一层次的文字层面的六个字:准确,简洁,生动。
好诗的标准就是,语言张力形成的新奇、不落俗套的形象性。
这就需要三条最基本的要求:
一,多阅读。现在诗人写的诗大多是前人写过的,嚼别人嚼过的馒头还自鸣得意,就是因为读得少,见识浅,孤陋寡闻,坐井观天。
二,角度新,有新意。这也需要阅读古今中外足够的诗来做基础。
三,语言有张力,有冲击力。这需要有基本的修辞知识,并且驾轻就熟地使用这些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明喻,暗喻,隐喻),象征,对比,夸张,指代,拟人、拟物……等等。
要想写得形象,就需要写作时,能用我,就不要用“我们”;能用一条江,就不要用“每一条江河”这样的泛指;能写人的具体特征(比如鲁迅写一位女子,用“圆规”来指代),就不要面面俱到去写人……
写作的基本要求就是要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以具体胜抽象的泛指。
不能一句一句普普通通去写,这是散文不是诗。
诗需要把两个别人看来没有关系的事物拉扯到一起,初读让人心惊,细想又合情合理。
诗是词语与词语的偷情和碰撞,把别人不敢想也不敢写的两个词语拉扯到一起,产生碰撞,让人意外,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作者:陈昌华,曾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深圳市企业报刊协会会长、中国宝安集团品牌部部长。现任《湾区诗歌》社长。出版诗文集《印象与烙印》《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企业常青藤》等。主编《诗路花语——洛阳七十年诗歌选》《绽放的簕杜鹃——深圳新诗选》等。打进好莱坞的第一部中国电影《砚床》制片主任、电视剧《贴廓巷56号》编剧、制片主任,《白居易》制片。)
(作者:宗果,时光中的旅行者,人生的思考者,儒释道的融汇者。他希望用诗直觉地体悟人生,在喧嚣的时代,寻找心灵的宁静。20世纪80年代中期,15岁开始自发写诗。20世纪90年代中,组诗在《诗刊》等专业诗刊发表。作品入选国内诗歌辞典,多次获奖。2018年,在停笔20 多年后,他重新开始写诗,同年,组诗《独坐敬亭山》获得“第30 届马鞍山-中国李白诗歌节暨第六届李白杯全国诗歌大赛”二等奖。《诗刊》原编审、中国诗歌学会原秘书长、著名诗人周所同先生评价:“简洁,深刻,有哲学背景和精神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