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条街
——回首户撒1981
作者:韩海华
又想起了户撒那条街。
1980年,师范毕业分配到陇川户撒中学教书的我,成了一名吃皇粮的人。1981年转正,月工资41.5元。那时心想:我这一辈子能拿到月工资60元就心满意足了。
课余无事,常到离学校几步之遥的户撒街上的百货商店逛逛、瞅瞅。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的百货都集中在商店里买,想看看或者买什么,得让柜台里的售货员拿给你,看后决定买了,皆大欢喜,不买,售货员自然地拿回去,自己反倒感觉怪不好意思的。因而更愿意五天一集市的户撒街——赶街,随心所欲地挑选、欣赏、品尝各种琳琅满目的东西。
那时称户撒公社,户撒阿昌族乡是1988年才改称的。户撒坝子属于高黎贡山起伏山脉延伸支系,东西走向一条狭长山间盆地,如长葫芦般静静地躺在四周葱茏群山包围之中。
从交通要塞曼东到公社大概7公里左右,没班车。大家都是徒步,包括我。
街天从西边老街子至东边的中学一直延伸接近张坡头寨,500米左右的路段,熙来攘往、人声鼎沸。
云南十八怪“鸡蛋用草串着卖”,鸡蛋用稻草捆成一串,一串5个,一串串地有规则地艺术地码成三角形,8毛钱两串;红绿相间惹人喜爱的胖胖山楂果裂开嘴笑着看行人,5分钱一碗;熟透的胭脂果挤挤攮攮一把把排着队,挤破皮的果上流出鲜血似的汁液,一毛两把;焯水后捏成拳头大小的百花团得意地躺在芭蕉叶里,一毛二一团;黝黑的野丁香发出特有的柿子般的香气吸引着过往者,5分钱一小盅;叮叮当当大珠小珠落玉盘处是板栗摊,竹筒量器,一竹筒一斤左右3毛钱;焯过水的根部青绿尖部洁白鲜嫩的小金竹一尺长左右,5、6根捆成一把,堆如小山,2毛钱3把------
“咓(我家的切音)要小碗一碗”,“咓也是要小碗一碗”,“那嚎(那种)滴滴够吃呢是尼?咓大碗一碗!”“诶诶,是喽是喽,坐嘛坐嘛!”吆喝声此起彼伏。谜语“我家有对小白鹅,飘得飘落得落”,谜底汤圆,形象描绘了汤圆的欢腾,座无虚席。大碗小碗无馅汤圆热气腾腾腾,加上糖稀晶莹剔透,一角小碗,两角大碗,人来人往,我常光顾,一碗下肚,冬日寒气,烟消云散。惬意!
他放酸醋,你放姜,你放酸水,她放蒜,只只黝黑的手在佐料瓶间来回晃动,须臾各人碗里透着香气的豌豆粉、米粉上有了充足的佐料,诸如小米辣、芫荽等。一角五一碗,夏天里,一碗下肚,嫩嫩的、滑滑的,吃得通体凉爽!过瘾!
“豆腐花!豆腐花!”不吆喝还真没人注意,占地很小。吃豆腐花放白糖的人不多,更多的喜欢放酱,严格说是酱汤,雪白的豆腐花透着咖啡色的汤汁、翠绿的葱花、鲜红的小米辣,诱人的麻辣香气弥漫四周。一角一碗,实惠!
小贩们要么买一碗豆粉或米粉,要么买一碗豆花,把自带的芭蕉叶抱着的白米饭放其碗中拌着吃,二者相得益彰,绝配!
“叨叨叨------叨叨叨------”上午10 点来钟,街边的好多个过手米线摊就传出剁肉声,一张塑料薄膜地上一铺就是摊位。傍边三脚架上烤着的肉“哧哧哧”地响着,灰烟被滴下的油噗噗溅起,轻烟笼罩,香气四溢------
户撒过手米线食材很讲究。烧肉肥瘦相间中心处还稍稍带点血迹是最好火候。户撒气温相对低,肉质紧实,烧出的五花肉、猪肝、猪脾脏(俗称臁贴)、猪皮、粉肠特别香甜,猪脑不用烧,其它佐料小米辣、芫荽、花生、大蒜等,缺一不可。画龙点睛的有两样,即酸水与稀豆粉,萝卜缨加米汤熬制发酵后便是酸水,全部食材搅拌均匀成糊状。
接近中午,“叨叨叨------叨叨叨-----” 声响彻半条街,各摊位薄烟萦绕,香飘十里。一圈又一圈,一圈七八人,十多人的也有,食客们团团围着一大瓦盆配好料的臊子及户撒特有的红米线、一碗干萝卜汤、一两样凉拌小菜,小菜要么折耳根,要么包白菜丝、要么莴笋丝等。无桌,全放地上,他们有的席地而坐,有的蹲着,人人都手抓一撮米线放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形成的小窝里,再从瓦盆里舀勺臊子放在米线上,将其包圆娴熟地送进嘴里,两腮鼓鼓地咀嚼------
“二红喜呀!”
“全来了呀!”
很多“毡帽”(户撒男子喜戴毡帽)手指不停地快速变化着,猜拳行令之声不绝于耳,好不热闹------
边吃边聊,这里是男人的天下,女性是不能上席的。“宴席”持续时间很长,两三个小时结束是常事,有的圈甚至旁晚才散。
说实在,初见那盆臊子,稀稀黏黏的,心想:这东西好吃吗?像吐出的食物样,真恶心!
和我一同分配到户撒中学的一男教师一天给了我一碗没拌开的过手米线,强调说“特意留给你的,尝尝看!”我一尝,感觉酸、甜、辣、嫩、滑、香、凉具之。
之后,热恋中的户撒小学的教师我同学春艳和其男友阿昌族卢老师但凡做过手米线,一叫,我准去。正宗阿昌族做的过手米线,配上猪骨熬制的干萝卜汤、折耳根等,又增添了几种味觉:油腻、热润、柔韧、腥甘。
吃户撒过手米线,爽!
“咗(你看)!买长刀麽就要买自种(这种)!来福的呀!”
“喔,还分哪里的噶?不都是户撒刀嘛?”
“分!听好咯:曼东的小尖刀,来福的长刀,曼旦、新寨的背刀,曼来的锯齿镰刀,曼派、户昔的刀鞘,嘿嘿!” 卖者滔滔不绝地介绍着,买者们问着、听着、看着、挑选着------接着又道:“一把好的户撒刀要经过多人的协作呢!”
没想到户撒刀的还诠释着“团结就是力量“道理。
后来我在《户撒史话》看到这样的记载”历史上户撒刀的生产是分工协作的联合体。一把上乘的户撒刀要经过多人的协作,若干道工序,最后才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品“。“阿昌刀精湛的生产技术是明初沐英人云南征麓川时带来的,以后,世代传授,不断发展,质量上乘,品牌多样,款式别致,久负盛名,扬名海外。”
卖刀地摊精彩纷呈:有大刀、小尖刀、菜刀、藏刀、马刀、砍刀、镰刀、长刀等,尤以腰刀、匕首、短剑驰名。腰刀中又分为翘头刀、小尖刀、杀猪刀、藏刀。腰刀刀柄一般用牛角制作,刀鞘用皮革制作,亦有银柄银鞘制作的。
街道旁,着龙之鳞片衣裳有300多年历史的苍天古松枝虬盘曲,根深叶茂。它身后是公办的户撒刀具厂,厂里成批量地锻造各种户撒刀,各种生产工具,锄头、铁锨、铁锹、十字镐等。成批量购买者多半就在刀具厂采购。街子天,刀具厂门口车来人往;松树下总有几个花白胡子不分时段地在谈天说地,德宏反侵略斗争,阿昌族人民参战的“夜袭东吁兵营”、“挺进江头城”故事,明朝帝朱祁镇震惊西南“三征麓川”战役、户撒名人轶事、历史掌故、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等娓娓道来。个个仿佛说书者,行人常驻足聆听。
哦!还有那醇香的早点。
街上公办的食堂有各种早点,米线、面条一角五一碗,味道好,量足,来吃的人颇多。对面“早点西施“卖的饵丝、米钱虽说比其贵了一角,却也有很多人青睐,许是帽子是油炸瘦肉切成肉丝,配上其它丰富的调料,味道鲜美;许是主人是位漂亮的阿昌族年轻姑娘,着细长裤,包头窄小,穿蓝色衣服,戴银镯,发辫绕头一圈,盘于发辫上,再绕上红毛线几根,穿对襟短衣,袖深较窄,穿长襟,系黑色小围腰,扎绣花长飘彩带,宛若仙女,爽朗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位顾客,宁愿多出一角钱,既饱口福又饱眼福的原因吧。
街上“大包头”妇女们的打扮尤其惹眼:自织布料染成藏青色或黑色(称大布),上身前襟短、后襟长,无领;白布衬接裤腰,毛裤脚,不折边;统裙加围腰,围腰镶边,其上刺绣色彩斑斓的各式各样的图形,艳丽精美;脚着鸡冠状的绣花鞋;头顶用丈余长的黑色纱布缠绕而成簸箕般大包头,直径约50 厘米,包头边沿点缀有银花;衣服着银纽花扣,腰间佩戴精致的银花、银链、银刀、银盒、银铃;双手腕戴纽丝银镯;耳坠银花耍子;脚腕套黑色篾箍。“叽叽喳喳”地说着、笑着,行之,微风中,骄阳下,她们从头至脚多处饰品晃动着、闪耀着、微响着------
这是街上靓丽的风景。啥民族?初来乍到者,定说:“户撒嘛,阿昌族呗!”
“错!”
看,那着褐色棉布制作的服装,头裹黑包头,下身着统裙,小腿裹绑腿,胸前开禁,着扣五六个者,阿昌族中年女性也;那挽髻,用黑纱布打成高包头,高包头上罩一块黑布,着对襟短衫,黑筒裙,胸缀四枚银纽扣者,阿昌族已婚妇女也。逢节假日,或串亲戚,无论年轻姑娘、已婚或中老年妇女,她们就佩戴各种银首饰,如银链子、银项圈、银纽扣、银灰盒等,妩媚极了!发现区别没有?
所以那群“大包头”妇女不是阿昌族,是汉族,他们自称大汉族。
平时到供销社买各式点心的顾客比街天少,售货员总是热情地与素不相识的顾客搭话。这边把称好的芝麻饼干“唰”地倒在柜台一沓铺好的草纸上,顺势取一张麻利地包裹着,并道“这是户撒食品厂刚出炉的,你摸还热乎着呢,又脆又香!”一个紧实漂亮的包裹放到你面前;那边一把把抓起鸡骨糖往台式秤盘里放,“叮当、叮当”地响着,又道 “这也是才送过来的,脆着呢,姑娘家嘛爱吃呢,多称点嘎?”
“喉咙疼,咳嗽,一斤够了!” 我答道。
“喔!易上火嘎,找点野坝蒿煨吃,立马就好了!”
“不知道野坝蒿吧?”
“不知道。”
“那你明天来拿,放自古(这里),咓园边多!”
第二天下午我便拿了它煮了喝,效果特好。以后一咳嗽就熬余下的野坝蒿吃。管用!
不曾想,1982年我月工资就接近60元了。这一年我继续读书,离开了户撒。1984年毕业后不久,紧接着就调入陇川县第一中学。
舒坦、惬意、颇具历史底蕴以及人情味的户撒那条街,回首如幻似梦,回首我心依旧。
(图片借自网络,向原摄影作者致谢!)
~~~~~~~~~~~~~~~~
*~*~*~*~*~*~*~*~*~
栏目编辑部
顾问 毛诗奇 邓耀泽
李敦伟 杨振昆
编委 毛诗奇 李敦伟
曹立萍 真 真
主编 曹立萍
副主编 真 真
常驻作者
毛诗奇 欧之德 杨振昆 邵春生
周艳珍 真 真 杨艳秋 孙大虹
李文选 张家贵 苏建华 陈怀志
高春林 王礼贵 李敦伟 杨杭澄
曾玉龙 高国斌 姚顺忠 沈道明
龚太美 胡连勇 耿 良 陈吉生
段 锡 段飞虎 徐宽叙 陈 杰
周 密 陆廷荣 邵莉萍 刘 玲
蓝 鹰 邓耀泽 岳霞丽 曹立萍
李松祥 汤 林 李琼惠 毛秋实
焦玉琼 阿佤一枝花
常驻主播
邓耀泽 文 鹤 燕 子 赵 文
左莉明 一 萍 汪玉丹 刘 敏
秦 芳 杨艺琳 萧 沣 月满西楼
吉 晶 歌者常乐
本栏目是一个公益文学园地,欢迎文学爱好者投稿,投稿文章以诗词、散文、杂文、科普、故事、微小说、文艺评论等原创作品为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方向,不得涉及政治、宗教。拒绝低俗不雅文字,作者应对文章内容负责。本栏目为作者和主播提供公益休闲娱乐文艺平台,作者、主播、编辑均无稿费报酬。
若2个月后仍未发布的稿件作者可另行处理。
翰墨无食能养性 诗书非药可医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