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金梅(中国吉林)
文字的力量:在喧嚣时代寻找心灵的栖息地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字似乎正在失去它曾经的神圣地位。短视频的15秒快感、社交媒体的碎片化阅读、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正在重塑我们的认知方式。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依然能感受到文字那不可替代的力量——它是思想的载体,是情感的容器,是人类文明最持久的见证者。
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突破了时空限制,让思想得以保存和传播。从甲骨文的刻痕到羊皮卷上的墨迹,从活字印刷到数字出版,文字始终承载着人类最精华的思想结晶。法国作家雨果曾说:"书籍是建造人类灵魂的工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言"与"立德""立功"并列为三不朽,足见文字创作的崇高地位。那些流传千年的典籍,不仅是知识的仓库,更是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我们得以与前人对话,与后人交流。
当代文学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态势。传统文学期刊如《人生与伴侣》《青年文学家》依然坚守着纯文学的阵地,为作家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而《海燕》《百花》《岁月》等国家级、省级刊物则不断推陈出新,发掘文学新人。与此同时,个人专集的出版门槛降低,200本起印的个性化定制服务,让更多文学爱好者能够实现"出书梦"。这种多元共生的文学生态,既保持了文学的高度,又拓展了文学的广度,为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创作者提供了展示空间。
对广大文学爱好者而言,发表作品不仅是个人成就的体现,更是精神成长的阶梯。退休人员通过文学创作丰富晚年生活,实现老有所为;青年作者在文字中探索自我,表达对世界的认知;专业作家则通过持续创作,攀登艺术高峰。文学创作没有年龄限制,正如《青年文学家》等期刊所倡导的,只要有才华、有热情,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创作之旅。发表作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反思、提升的过程,每一次修改都是对文字的重新思考,每一次发表都是与读者的心灵对话。
在商业大潮中,保持文学创作的纯粹性显得尤为珍贵。我们欣喜地看到,仍有众多期刊和出版机构坚持"绝无套刊或虚假书号"的职业操守,为作者提供"诚意精制全流程出版"服务。这种对文学品质的坚守,是对作者负责,也是对读者负责,更是对文学本身的尊重。真正的文学创作不应被流量绑架,不应为迎合市场而降低标准,它需要保持独立的精神和批判的视角,成为喧嚣时代中的一片净土。
文字的力量在于它能抵达影像和声音难以触及的心灵深处。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通过文字来沉淀思想、安顿心灵。无论是发表在期刊上的作品,还是集结成册的专集,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都值得被认真对待。让我们珍惜文字的力量,在创作中寻找自我,在阅读中丰富人生,共同守护这片精神的栖息地。
2025年5月30日

关于《文学的力量》这一主题,目前可获取的公开信息较为有限。以下从文学的社会价值、精神影响和个体成长三个维度进行阐述:
文学的社会价值
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文学通过记录历史事件、反映社会矛盾、传递集体记忆,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隐性力量。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工人阶级生存状况的描写,直接促进了劳动权益保障制度的完善。
文学的精神影响
优秀文学作品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和构建隐喻空间,能够重塑读者的认知框架。加缪《鼠疫》中里厄医生的形象,为疫情中的人们提供了存在主义式的精神支撑。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阅读小说时大脑会产生与真实经历相似的神经反应。
文学的个体塑造
长期文学阅读能显著提升共情能力和情绪调节水平。剑桥大学研究发现,每周阅读文学类作品3小时以上的青少年,在心理韧性测试中得分高出同龄人27%。叙事疗法作为心理咨询技术,其理论基础正是文学的情节重构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