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午 情 怀
特约作者:饶晓辉
五月初五,岁至端阳。带着兰芷的芬芳,和着《楚辞》的苍茫,沿着奔腾千年的汨罗江逆流而上。那些流传了千年的习俗,那些传唱了千年的故事,年复一年在仲夏时节重复、回响。端午节,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文化,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回味历史的厚重与民族的韵味。
作家冯骥才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节日继承下来的。”深以为然。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看着大街小巷穿梭着购物的人群,我不禁回忆起童年的端午节。
童年的端午过得是热闹而又欢快的。“一二三四五,家家过端午;雄黄酒,洒庭院,小孩头上画老虎;野艾草,插门口,驱邪气,防五毒,高高兴兴过端午。”就像民谣里唱得那样,小时候的端午节热热闹闹,高高兴兴,是我们这一代人四里八乡孩子的童年整个上半年的期待。
当时间一进入农历五月份,大人小孩子们便开始忙乎起来了。摘粽叶、结绑条、割艾草、备食材等准备着过端午节,人们是忙得不亦乐乎。
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活动。每到这个时节,人们欢聚一堂,赛龙舟、包粽子、佩戴五彩丝线,充满欢乐与激情。那熙熙攘攘的人群,那激流勇进的龙舟,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童年时的我,不知屈原为何许人,更不知道赛龙舟缘起于中华民族古老的龙图腾。但却丝毫不妨碍端午的热闹,亲情刻入幼小的心灵,成为我记录岁月流逝,感知世界美好的成长坐标。
现如今,超市里的粽子五花八门,粽馅各种各样,但这些包装精美的粽子却很难勾起我的食欲。是啊!外面的粽子再精致,再鲜美,可终归不是老家地里长出来的糯米,更不是母亲亲手淘洗、包扎的粽子。纵使解得了口腹之馋,又如何解得了那份浓厚的乡愁呢?现在的我们,端午过的是一肩挑两头的那份责任。不求显赫富贵,但愿儿孙平安长大,老人长寿健康。
在岁月这条长河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如一朵泛起的浪花。这一朵朵浪花,正是岁月更迭的仪式,见证了在河中嬉戏的我们,一点点长大,一步步变老,感悟人生的节奏和意义。
五月又初五,一年一端午;悠悠艾草香,端阳念家乡。值端午佳节之际,祈愿生活如龙舟,劈波斩浪,前途似锦,来日方长;再愿岁月如百花,争相绽放,满面荣光,喜乐安康;更愿‘粽’是好运,‘粽’是开心,所求皆所愿,所愿皆所得。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