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歌
文/谭昌先
汨罗江畔固流芳,
遥望潇湘泪满腔。
纵有丹心筹壮志,
永存傲骨嵌端阳。
打开历史千秋赞,
数尽风尘万古扬。
天地同歌还翘楚,
长河此日亦荣光。
点评词
丹心傲骨铸端阳,浩气长歌贯古今——《端午小歌》点评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端午小歌》以凝练的笔触、磅礴的气势,将屈原的精神品格与端午文化的厚重底蕴熔铸于八句诗行之中。诗人谭昌先以汨罗江水为墨,以历史长卷为纸,用雄健的诗笔勾勒出屈原不朽的形象,字里行间激荡着对先贤的敬仰与追思,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又蕴含着深沉的历史哲思,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从立意上看,诗歌开篇便以“汨罗江畔固流芳”奠定基调,将汨罗江作为屈原精神的象征载体,“固流芳”三字掷地有声,点明屈原的英名与气节历经岁月冲刷,依然如江畔磐石般稳固长存。“遥望潇湘泪满腔”则以抒情之笔,借诗人遥望潇湘的视角,将对屈原的痛惜、崇敬化作奔涌的热泪,为全诗注入了浓烈的情感张力。“纵有丹心筹壮志,永存傲骨嵌端阳”两句直抒胸臆,“丹心”“傲骨”高度凝练地概括了屈原忠君爱国的赤诚与宁折不弯的品格,并巧妙地将其精神与端午佳节紧密相连,使节日的纪念意义超越了民俗表象,升华为对高尚人格的永恒追慕。
诗歌后两联进一步拓展意境,深化主题。“打开历史千秋赞,数尽风尘万古扬”以雄浑的笔触纵览历史长河,将屈原置于千秋万代的时空维度中,强调其功绩与精神赢得了世世代代的赞颂,历经风尘沧桑而愈发熠熠生辉。这种跨越时空的书写,赋予了诗歌宏大的历史纵深感。尾联“天地同歌还翘楚,长河此日亦荣光”以天地、长河为背景,将屈原尊称为“翘楚”,以“同歌”“荣光”等词,营造出天地共仰、山河同辉的壮阔画面,不仅彰显了屈原在历史长河中的卓越地位,更将诗人对先贤的崇敬之情推向高潮,使诗歌的情感表达达到巅峰。
艺术手法上,诗歌对仗工整,韵律和谐。首联“汨罗江畔”对“遥望潇湘”,以地点相对,既点明情境又暗含空间转换;颔联“纵有”对“永存”,“丹心”对“傲骨”,“筹壮志”对“嵌端阳”,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将屈原的理想抱负与精神传承巧妙呼应。颈联与尾联同样对仗精妙,如“打开历史”对“数尽风尘”,“天地同歌”对“长河此日”,在整齐的句式中展现出诗歌的韵律之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同时,诗歌善用意象营造意境,汨罗江、潇湘、天地、长河等意象的运用,使诗歌意境雄浑壮阔,将屈原的精神品格置于广袤天地间,凸显其崇高与不朽。
《端午小歌》以其深刻的立意、精妙的对仗和雄浑的意境,为端午文化与屈原精神的书写提供了新的范本。它不仅是对屈原的深情缅怀,更是一曲高扬理想与气节的赞歌,激励着后世之人传承先贤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坚守初心,绽放光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