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南有片荷塘,足有十几亩地。
艳丽的荷花姊妹在旭阳脉脉含情地窥视下心花怒放,晶莹透亮的露珠在油绿的荷叶中懒洋洋地滚来滚去,翩翩起舞的蜻蜓正在亭亭玉立的荷角上忘情嬉戏,鼓噪一夜的蛙们业已进入梦乡,可谁能想到,此时此刻深埋在淤泥粪土里的那群白胖小子——莲藕们,正在为自己有朝一日在市面上光鲜亮相而一声不响默默无闻地挣扎着、钻研着、挺进着······
春季解冻后把年前留在荷塘里的莲藕刨出来,再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拎进附近一处秧畦里,就像刚从产房里抱出来的新生儿一样,让它们吃饱喝足后再尽情地舒展筋骨,好让每个藕节冒出新芽(每支种藕至少有1个顶芽、2个完整节间、3个节,一般情况下,经过包含营养的水畦喂养,一个芽花上可以发出2-4株芽子)。
这些出塘后又放进另一秧畦中的一支支完整的莲藕就叫“藕崽”,待到撒播稻种季节再把它们按一定距离小心翼翼地安放在大片的水塘里,这就叫“种藕”。莲藕在当地是重要的农作物,因此也需要追肥中耕。
麦收完毕灭茬后插上稻秧,就顾上荷塘里的活儿了。夏末初伏,荷塘里杂草茂密泥水难分,做这个活既不能用犁,也不能用锄,镰刀还不管用,只能用手挖,所以我们这里把这个环节叫“挖藕”。
挖藕前先把莲藕生长必须的鸽粪、鸡粪、羊粪、豆饼等有机肥料研磨后撒进荷塘里。赤着双脚身穿短裤的男女劳力一字摆开,找准自己的位置后慢慢踏进满是泥巴的荷塘内,先把两手插进泥里,在深翻泥土的同时(从前往后翻)把野草连根和表层的肥料一块儿翻到泥土下面埋住,再用双手把周边翻过的泥土表面抹光抹平(这样做一是可以斩草除根,二是有利杂草沤制),然后吃力地拔出深陷泥沼的双脚继续向前,不停地挖、翻、抹、爬,直到到达地头为止。挖藕时既不能把莲梗弄断,又不能被莲梗上的倒刺刺着,还必须把莲梗周围的杂草挖净,挖过的荷塘表面不能看到草根、草叶和脚印。
烈日当头,汗流浃背不叫苦;蚊虫叮咬,蛇鳝横行不惧畏;粪臭草腥,气味难闻不抬头;腰酸背痛,手肿脚破亦常态;一般人是吃不了这个苦的。再一个就是“趟藕”。为了保证藕塘中长期有水并有效控制水量,荷塘四周挖有一尺多宽二尺多深(从紧挨着藕地的稻田田埂量)的藕壕。
暑期莲藕疯长时挨着藕壕的藕节就会从泥里冒出来扎到藕壕里,扎到藕壕里的藕节一是没有土壤不利生长,二是不到收割季节(隆冬)难以保存,这就需要“趟藕”。
所谓趟藕,就是整个暑期需要找专人隔三差五下到藕壕里趟着深水围着藕壕用双腿查抹一圈,发现伸进藕壕里的幼小藕节后再用手把它们摁回或塞进藕塘的泥土中,以便让全部藕节正常生长。这就像冬季的夜晚睡觉中的妈妈为从被窝里时不时伸出小手的婴儿盖被子一样,需要时时惊心且处处小心。趟藕的人必须具有五不怕精神:不怕风吹日晒,不怕蛇鳝蟥咬,不怕水热水凉,不怕孤独作业,不怕剌手扎脚。另外还必须不偷吃莲藕、不放过任何一只窜出来的藕节、藕头等。这个任务一般由年轻的副队长或民兵排长担任,每次趟藕回来人家手里都会捉几只鳝鱼或泥鳅,我们习惯叫他“黄鳝队长”。
再说刨藕。这里进入腊月也就是上大冻后才开始刨藕,刨藕的工具有大钢钎和小破铁锨。大钢钎足有二十多斤重,用来打冻(开冻),破铁锨用来清藕。年轻力壮的年轻人轮流用大钢钎把一尺多厚的冻土块打透后,就可以看到下面埋着的部分莲藕,但大多时候还需要把那些不冻的泥土铲除后才能发现全藕。有经验的老农用破铁锨小心翼翼地顺着莲梗或露出端倪的藕节慢慢挖下去,就能把整支莲藕连头带把完整地拎出地面。年轻人初次刨藕用力过猛一锨下去就会把藏在泥土下的莲藕铲断,断藕中间的空洞会进泥土,直接影响整支莲藕的形象和质量,老人就会说你“没出息”。有经验的老农只要发现部分莲藕,隔着泥层就能准确判断出这只藕的其他部位各在什么方位,我们称这样的人是“神眼儿”,按照人家说的地方下锨,既省时又省力 。
当你经过一番侦查付出辛劳小心翼翼地把自己亲自挖出的整支雪白莲藕毫发无损地从泥土里拿出来时,那喜悦,那赞叹,那成功的感觉,就像学车取得了驾驶证,又像小孩儿叫爹头一声,只差蹦起来了。
上个世纪我们这里属百泉灌区,沿百泉河两岸十几个自然村群泉争涌,蛙鸣鸟唱,鱼游溪底,稻谷飘香,处处是芦荡,村村有藕塘。我们这里种的是九孔莲藕,形似“美人玉指”,白净、脆甜、汁多,微量元素丰富,很受食客欢迎。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莲指的是荷花,而笔者私下认为“出淤泥而不染”这句用来形容莲藕的纯洁和坚韧的品质更为贴切。
空旷的荷塘在绿叶的衬托下,阿娜多姿的出水芙蓉们,就像一群群美女在翩翩起舞;深藏在淤泥中的幼小莲藕,也像母腹中的胎儿一样,用头拱,用脚蹬,用手推,拼尽全力,坚韧地前进着。百泉鸳水成就了千亩荷塘,百里荷花秀就了鸳水美景。如果荷花是美女,那么莲藕就是帅哥,它们本就是在百泉鸳水长期滋润的这块土地里孕育出来的一对龙凤双胞胎! 5月26日
作者简介:牛城放翁,原名郝封印 ,回乡知青,退伍老兵,退休教师,中共党员,邢台市作协会员,著有长篇小说《时代的记忆》和中小学写作教程《微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