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父亲的中医脾胃疗术
文/ 卢世平
我的父亲卢筱仙出生于中医世家,一生从医52年,是本地有名的中医师。2024年,他的脾胃疗术被政府列为非遗项目。
近日来,我在高邮南园卢筱仙纪念馆,整理并研读他的遗著与零散医案时,对父亲卢筱仙中医脾胃疗术进行了认真学习研究,并对他的脾胃疗术形成的背景与特点进行了分析解码。通过学习、回忆,我感到家父的中医脾胃疗术,是卢氏中医几代人的经验与智慧,是卢氏中医140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是中医技艺传承的代表。卢氏中医脾胃疗术主要针对因水土、人文环境和体质差异的影响,导致免疫功能失调而滋生的脾胃疾病,用“养胃气”为突破口,以“寒、热、虚、实”四纲辩证为主线,化裁“六君子汤”,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医治疗体系。下面,笔者将先父卢筱仙的中医脾胃疗术的形成过程以及辩证思想整理于后,以期能够得到海内外专家、学者以及同行的指导和帮助,更好地服务社会。
一、卢筱仙中医脾胃疗术形成的背景
(1)水土、人文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是家父卢筱仙中医脾胃疗术形成的外因。我在与家父学医的日子里,常听他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同时一方水土也影响一方人。我们这儿属里下河地区,得脾胃病的人要比其他地方多得多。因为里下河地区的地质特殊。明清时期,黄河频繁决堤导致里下河成为“洪水走廊”,污水滞留引发霍乱、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流行。据记载,1921年淮河大水,当地350万灾民中腹泻发病率高达70%,在我们这个地区常见的人体消化不良、胃痛、腹胀、泄泻、便秘等都与脾胃功能失衡有直接关联。目睹这些情况,家父便开始关注脾胃病,研究脾胃病,在前人治疗脾胃病的基础之上,对本地脾胃病发生的病因病理病症进行分析,分类疏理,寻找规律,灵活运用李东垣《脾胃论》观念,大胆进行辩证论治,不断总结验证,到了晚年,已初步形成对脾胃病有独特的疗效体系。
(2)圆融活变练就真本领是家父卢筱仙中医脾胃疗术形成的内因。翻开家父当时给患者开的药方,明显看出有两个特点。一是药方一般五六味药,最多不过十一二味;二是剂量小,一个疗程三五帖,也就是吃个三五天药就行了,一般都能见效果。家父说,药方中一两味药的变化,就能引起整体格局的变化;有时药不变,只是药的克数发生一些细微变化,整个药方的格局也就变了,这正是家父用药精准的最好体现,也是至今本地人还能记住他、感恩他的主要原因。以常见的脾胃病“湿邪困脾,寒热犯胃”来说,只要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这个医理,但要去解决他,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40多年前我与家父卢筱仙学习中医,当时我与他住在高邮三垜地段医院集体宿舍,白天在宿舍读《药性赋》,晚上他下班回来就教我中医基础理论。当时大哥卢世龙与父亲同在三垛地段医院中医室上班,记得他们谈论研究最多的就是有关脾胃病的治疗,用什么什么法治病。我从小记忆力就好,当时他们讲的话至今我还能记得。记得有一次他们为了一个脾胃病患者的症状分析,通俗说就是“能吃不长肉”,一个认为要开胃,一个认为要助脾,认识不统一,又互不相让,各有各的理由,最后,他们达成共识,第二天把患者再请到医院,重新会诊,研判病情,不得不说,父亲与大哥对行医的态度是认真细致的,治病是严谨负责的。 后来听父亲与大哥说,这是典型的外感困脾,导致脾气虚弱,运化无力,饮食不为肌肉,用补法比较稳妥。李东垣的《脾胃论》说得很明白,元气是人身最重要的健康因素,而元气的产生,全在脾胃,助脾益气就是使脾胃强健从而使元气充足的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方法,如果理解,如何运用,就是千人千方了,学会圆融通变才是立命之根本。
(3)慎重精详辩证论治是家父卢筱仙中医脾胃疗术形成的关键。脾属脏,胃属腑,脏属阴,腑属阳;脾胃在五行皆属土,脾又属湿土,胃属燥土,脾胃互为表里又相辅相成。胃主降浊,消化排泄,脾主升清,运化营养,共同构成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也是百病之源。如何准确辩别脾胃病的核心症状,家父曾这样说,辨别脾胃病需系统运用四诊,抓住消化功能异常的核心症状,结合舌脉特征,区分虚实寒热。同时注意与肝胆、心肺等疾病鉴别,避免误诊。辨证时需动态分析,兼顾体质与环境因素,方能准确施治。他还有趣地告诉我,小时候他还自编了脾胃病辨证口诀,加强记忆。记得有四句是这样说的,脾胃为仓廪之官,运化失常无人管,纳呆腹胀便不畅,身倦懒言软四肢。 在辩别脾胃病症时,常听他说,宁在四诊慢三分,不在开方快一秒。在辩证方面要做到慎重精详,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看到面色萎黄定是脾虚,舌胖有齿痕就是湿盛,苔白腻就是寒湿,舌苔黄腻肯定湿热。他还说闻到患者口气臭秽必是胃热,再询问一下进出口是否顺畅,饮食是否有偏好,再用脉诊印证,对一个患者的情况基本就了如指掌,一套流程下来,少则二十分钟,多则半个小时,没有这个时间,是不能叫精详看病的 。
二、卢筱仙中医脾胃疗术形成的特点
(1)推崇东垣而不泥其方。 家父认为,脾胃的疾病诊治,祖国医学早有记载,宋代李东垣曾写《脾胃论》一书,是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书中重点指出人的消化机能在生理病理上的重要性,认为饮食有节以保护消化系统,补脾益胃能旺盛消化机能。因此,东垣在辩证论治上以内伤劳倦为主,善用补中益气、升阳益胃、调中益气等汤弥补前人之不足。家父则认为,东垣此观念虽确有卓见,但要因地、因时、因人而异,如长于治脾而略于治胃,后人又常以脾胃合论,以治脾之法笼统胃,未免有顾此失彼之弊,须知脾和胃一阴一阳,性各有别,宜升宜降,体用各殊,假使脾阳不足,胃有寒湿,两者皆宜温燥者,则应遵循东垣之治法。如脾阳不亏,胃有燥火者,则当用养胃阴之法。古人就有“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家”之说。家父在辩证论治上确有他的独到之处。如燥热之症,或病后肺胃津液为热所伤,以致中焦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渇不寐、肌肉灼热、二便不通爽者。正如叶天士所说,九窍不和,都属胃病之例,宜用降胃兼养阴之法,若投以苦寒下夺则有伤胃气,可用苦降辛开兼甘平、甘凉之品濡润以养胃阴、津液来复,气化得行,使之通降。也就是《内经》中所谓:六腑者,转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之理也。可见治病必须圆融活变。
(2)用“寒热虚实”四纲辩证,用“六君子汤”化裁。 记得家父在与我讲脾胃疗术时,特别告诉我,看脾胃病不要用“八纲辩证”,而要用“寒热虚实”四纲辩证。他说,一是脾胃的核心功能(运化、升降)对寒热刺激和自身能量(气、阳、阴)状态极度敏感,其病理变化最突出地表现为寒热失调和功能强弱(虚实)的改变。二是脾胃病位在中焦里证,表里辨证在此意义不大。三是寒热是阴阳盛衰在温度、代谢层面的体现;虚实是阴阳盛衰在能量、物质、功能层面的体现(正气属阳/阴,邪气亦可分阴阳)。辨清寒热虚实,就把握了脾胃病阴阳属性的核心。四是辨别寒热(用温药还是凉药?)、虚实(用补药还是泻药?)是确立脾胃病治则(温、清、补、泻)最直接、最关键的环节。因此,临床上绝大多数脾胃病证候,都可以归结为寒、热、虚、实四纲,或它们的组合(如虚寒、湿热、寒实等)。用寒、热、虚、实四纲来辨证脾胃病,是中医理论逻辑的必然结果,是抓住疾病本质(病性、病势)的关键,也是临床最实用、最高效的辨证方法。它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和“执简驭繁”的智慧。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治病必求于本。”在脾胃病的辨证中,寒热虚实正是直指核心病机的根本所在。当我好奇地问他卢氏中医脾胃疗术为何善用“六君子汤”时,他笑了笑说,六君子汤被广泛应用于脾胃病,是因为它 精准对证,针对脾胃气虚兼夹痰湿、气滞这一临床极其常见的复合病机。“六君子汤”组方精妙,在益气健脾(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入理气燥湿化痰(陈皮、半夏)之品,形成标本同治、补泻兼施、补而不滞的经典配伍。在功效方面,不仅解决脾胃气虚(乏力、食少、便溏)、痰湿内停(痞闷、呕恶、痰多、苔腻)、气机阻滞(胀满)三大核心问题。还能适用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不良)及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等表现为脾胃气虚痰湿证者。家父在中医脾胃疗术中,对脾胃病分别用寒、热、虚、实四纲来辨证脾胃病,是中医理论逻辑的必然结果,是抓住疾病本质(病性、病势)的关键,也是临床最实用、最高效的辨证方法。它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和“执简驭繁”的智慧。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治病必求于本。”在脾胃病的辨证中,寒热虚实正是直指核心病机的根本所在。以寒症为例,脾寒者,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以致阴寒偏胜。证见脾痛绵绵,泄泻清冷,饮食不能消化,肢冷体重,或发肤黄暗,遍身浮肿,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象沉迟。治宜益补土,温阳化湿之法。处方:藿香梗、老木香、炒益智仁、党参、白茯苓、炒苍白术、清水炒甘草等。胃寒者,胃阳不足,寒邪偏胜,导致胃脘胀痛或作满,清水痰涎上脘,甚则呕吐呃逆,脘痛绵绵,喜热按,四肢清冷,舌苔白滑,右关脉象沉迟。治宜寒者温之,温中散寒之法。处方:砂仁、木香、党参、白茯苓、炒白术、甘草、法半夏、陈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