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印鉴: “永兴郡印”之后继印发现
——龟纽唐神龙“永兴郡印”五层铜套官印发现与研究
王德埙
本文本器的价值在于提出了一个问题:唐朝属于宗教国家吗?
摘要
王德埙藏品规格:1号、3.7公分×3.7公分,重70.5克。2号、2.7公分×2.7公分,重27.1克。3号、1.9公分×1.9公分,重12.2克。4号、1.2公分×1.2公分,重6.0克。5号、0.7公分×0.7公分,重3.6克。五印总重119.7克。红斑入骨、绿袍裹身,重锈叠嶂。年俸2000石以上官吏的铜印也有用龟纽的。主印即官印“永兴郡印”。唐朝皇帝姓李,道教为国教。“永兴郡守”本人也必须信奉道教,第2印为其保护神天君之印。第3印为郡守姓名、张
印信。第5印为
,音qiú ,这里指郡守的官威:犹后世的惊堂木或衙役的吼声。其人还崇拜其保护神天君,由此可见中唐官僚的生态系统。王德埙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份检测仪检测为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神龙元年铜官套印。此数据还需要采用其他检测手段复核之后才能最终认定。“永兴郡印”,南齐印(罗福颐断)。见于敦煌石室所出几件经卷如《杂阿毗昙心论》末尾及背面所钤。这个大名鼎鼎的印鉴“永兴郡印”之唐印今天发现了。唐朝永兴郡为独立行政单位,治所位于今甘肃酒泉,属瓜州,是唐代凉州治所晋昌郡的后续沿革。本器证明唐中宗李显神龙元年仍然在任命永兴郡官员,并且采用了独特的铜官套印款式。
关键词
印鉴;“永兴郡印”;龟纽;唐神龙年;套印;官印
传上古黄帝以龟为图腾,上古认为龟具有预知凶吉的神秘能力,因此以龟甲来祭祀或占卜,占卜的结果可以直接影响帝王的决策,因此,历朝历代都有龟崇拜。龟纽,即雕成或铸成龟形的印钮,大多用绳子穿起来佩于腰间,随身携带,作为官方权力的象征。汉朝正式将龟的形象为钮式纳入官印体制,成为中国权力系统中一种强有力的象征物。龟纽作为官印材质有金、银,年俸2000石以上官吏的铜印也有用龟纽的,少数为玉质或琥珀等材质雕成。



王德埙藏品
规格:
1号、3.7公分×3.7公分,重70.5克。
2号、2.7公分×2.7公分,重27.1克。
3号、1.9公分×1.9公分,重12.2克。
4号、1.2公分×1.2公分,重6.0克。
5号、0.7公分×0.7公分,重3.6克。
五印总重119.7克。红斑入骨、绿袍裹身,重锈叠嶂,





1、永兴郡印
德埙案:此为套印之主印,即官印“永兴郡印”。


2印
,音:tteul。音:或“㐢”俗省。
心,参考《散氏》盘:
。師��鼎(金)西:
。
天
君
,同“黾”,黾,音mǐn〔~勉〕努力,勉力。
同【冥】字。
德埙案:唐朝皇帝姓李,道教为国教。“永兴郡守”本人也必须信奉道教,第2印为其保护神天君之印。


3、张
印信
,音duo4,鞋跟的缘边,这里用为郡守之名。
印信


4印字迹不清楚。
,音qiú ,〔~~〕傲气逼人的样子,如“(四壁金刚)如有气~~,如叱叱有声。”
德埙案:这里指郡守的官威。其人还崇拜其保护神天君,由此可见中唐官僚的生态系统。
王德埙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份检测仪检测,距今1320年,为公元705年,唐中宗李显神龙元年铜官套印。此数据还需要采用其他检测手段复核之后才能最终认定。
“永兴郡印”,南齐印(罗福颐断),5.4厘米×5.4厘米,篆书、朱文。见于敦煌石室所出几件经卷如《杂阿毗昙心论》末尾及背面所钤。这个大名鼎鼎的印鉴“永兴郡印”之唐印今天发现了。
唐朝的永兴郡位于今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东南部,其历史沿革如下1: 设立时间与归属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正式设立永兴郡,治所位于今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东南锁阳城,属瓜州管辖1。 行政区划沿革 唐朝时期为独立郡县,后因历史变迁被废止。 其前曾为北魏、北周时期的晋昌郡(凉州治所)所辖,但与南朝永兴郡无直接关联。 地理与文化背景 永兴郡地处河西走廊西部,是古代中原与西域交流的重要节点,其名称沿用自晋朝凉州时期的晋昌郡。
总结 :唐朝永兴郡为独立行政单位,治所位于今甘肃酒泉,属瓜州,是唐代凉州治所晋昌郡的后续沿革。本器证明唐中宗李显神龙元年仍然在任命永兴郡官员,并且采用了独特的铜官套印款式。
参考资料:
大名鼎鼎的敦煌印鉴: “永兴郡印” - 杭州网 - 杭州新闻中心
hznews.hangzhou.com.cn 2019-04-25 11:19
在数万件敦煌遗书中,钤盖了各种类型且为数可观的印章。它们是研究中国古代印章风格史及印章制度史的重要的参考资料,也是对无纪年作品断代和辑考的有力旁证。不少印章本身也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诸多敦煌印鉴中,前期之典型者便是鼎鼎大名的“永兴郡印”。
“永兴郡印”,南齐印(罗福颐断),5.4厘米×5.4厘米,篆书、朱文。见于敦煌石室所出几件经卷如《杂阿毗昙心论》末尾及背面所钤。考“永兴郡”,《南齐书》卷十五《州郡志》载:“宁州永兴郡,隆昌元年置。”永兴由晋至唐皆称“县”,是时则称“郡”,“于此知官印加大而用朱文,殆始于南齐”。从南齐隆昌元年(494年)到502年南齐灭亡,取消建制后也未见沿用。考《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陇右道”下“瓜州条”:“汉酒泉郡,元鼎六年分酒泉置敦煌郡,瓜州即酒泉、敦煌两郡之地。晋惠帝又分二郡置晋昌郡,周武帝改为永兴郡。隋开皇二年罢郡,置瓜州。”
但是,史上有周武帝崇儒灭佛之事实,又将“永兴郡印”这一官方印鉴钤于佛经似乎有悖常理,这一时期的政府对佛教的压制是全方位的,故“永兴郡印”在这个特殊时期被用于佛经便显得有些不太说得通了——然而,建永兴郡大约在561年,而周武帝卒于578年,距离后来581年隋朝建国,中间有将近三年的时间,那么在此期间是否有可能“永兴郡印”因政策的松动或其他原因而被钤于佛经呢?与此同时,毕竟此“永兴郡”就在酒泉敦煌地域,而彼“永兴郡”远在云南宁州,所以令人怀疑:是否真有这种可能,此乃北周印呢?张锡瑛《“永兴郡印”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认为宁州所距甚远,故定为隋初之物;孙慰祖则论:“此印‘印’字形体与开皇三年(583)之‘广纳戍印’相同,亦可证其为同期之物……”所以仅就目前有限的资料来看,其为北周印(557—581年)的可能性似乎大于南齐印(479—502年)。
此印印文本诸小篆,一改秦汉以来用摹印篆作官印的惯例,线条变得圆润婉转、流畅生动,文字安排也较为自然轻松、不假雕琢。虽然它在当时并不普及,却实开隋唐官印系统之先声——隋之“广纳戍印”“观阳县印”、唐之“静乐县之印”“蒲州之印”、宋之“新浦县新铸印”“仗库会同”等,都是这样一种格式。“永兴郡印”与敦煌《大般若波罗蜜经》等所钤之“报恩寺藏经印”和《法华经》等所钤之“瓜沙州大经印”比较,稳厚拙朴的意味不及但灵动轻巧过之,笔画流动,布局自然,饶有趣味,在印学史上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代表作。历来认为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印章式微期的开始,尤其到了唐宋,所谓“皆悖六义,毫无古法;印章至此,邪谬甚矣”,“日流于伪谬,多屈曲盘旋”,“诎曲盘回,面目全非”,“屈曲填密,几于谬矣”……这主要指向两个层面——文字上的不规范和形式上的不必要。前者意味着在文字的运用中多有不符六书的情况,随意改变字形甚至臆造;后者则意味印面形式中不必要的盘曲缪绕,造成了一种刻板和僵化的视觉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印面尺寸的增加而造成大面积的空白,由此不得已而借“叠”之处理手法以填补多余空间。当然,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问题在于不能绝对化,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此“永兴郡印”作为代表,确是其间的一个亮点,从艺术性的角度而言,它超出了这个阶段印章的平均水准:篆法合理,线条流畅,印面自然,且未有造作牵强之感,确有其可取之处。
——本文摘录自《西泠艺丛》总第51期“敦煌书法研究”,《敦煌遗书用印概说及印例索引》,文/沈乐平
责任编辑:方志华
作者介绍
王德埙: 1950-汉族,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