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杨世华
编者按语
地名,活态的历史档案,也是历史的活化石。地名承载丰富的文化信息密码。其中,甚至有族群集体的意识、苦难与沉重的回忆。
宋军出征(图片来自网络)
众所周知,700多年前发生在泸州神臂城(当地人称“老泸州”)的蒙宋之战,烽火连天34载(1243一1277),可谓旷日持久,空前绝后。为攻守这座城池,双方殊死争夺,曾经“五易其手”而震惊世人。
让我们回放历史
南宋淳祐元年(1241)冬,蒙古塔海军梁秉钧、突薛那延与汪世显部,并力进攻西川。蜀帅陈隆之镇守成都,坚壁不出。由于部将田世显叛卖,成都失陷,陈隆之被擒,不屈见杀。蒙古军连下汉州(今广汉),以及西川二十城。随着成都、汉嘉(即嘉州,今乐山城)等屏障的丧失,川南重镇泸州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淳祐二年(1242)底,余玠以兵部侍郎岀镇四川,任四川安抚制置使使兼知重庆府,并以重庆城为大本营,领导全蜀防务。在播州(今贵州遵义)贤士冉玠、冉璞兄弟及巴川(今重庆铜梁)举人阳枋等志士的参谋下,余玠正确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依山为垒,设险守蜀的全面经理四川的战略计划。在这个新设计的山城战略防御体系中,合川钓鱼城、泸州神臂城都占有突出的位置,它们互为犄角,分别扼控嘉陵江、长江上游,拱卫抗元首府重庆,屏障南宋半壁江山数十年。

马湾 此处距神臂城遗址一公里
泸州神臂城战场,尤其持久和惨烈。据《元史》记载,神臂城战事67次,历时34年,致南宋王朝推迟数十年倾覆。于是,伤亡者众一一万人坟、烂包山等应是时年留下的铁证!
万人坟
长年战争,死者总应有个去处,当地流传此处是阵亡士兵的坟塚。有学者研究此处也可能是阵前堡垒,发生过惨烈的争夺战。
与万人坟、烂包山等让人泪目的铁证一道留下的,还有若干古战场遗迹:1100余米的石砌宋城城垣,两道保存较完整的石砌拱形城门,以及炮台、护城池、较场坝、一字城、地下坑道丶练兵教场、蓄水池、舂米足碓、饮用水井,等等。与这些实物(遗址)同时沉淀下来的,还有众多地名遗址及传说。民间盛传,它们与蒙宋战事关联。我们经多次田野采访,现将部分与战事相关的地名收集、整理,与君分享。
大中坝一一宋军水寨(类似今日海军基地)遗址
中坝,水中心之坝,又称江心岛,在长江中心,长约2000米,宽约600米,位于弥陀灌口滩之下。水寨已毁,遗址犹存。此水寨与合江石盘寨、泸州余甘渡并为当年(南宋)泸州水军基地(《宋史》和《永乐大典》有记载)。
神臂嘴远眺水寨
水寨今景(图中远景为神臂城大桥)
笔者为同行考察水寨的地方文史研究者(左起苏佐、毛元康、蓝集明)摄影留念
黄氏坝一一古合江县城“济民市”遗址
黄氏坝,当地人称“华阳县”,地面旧时有古城门、望柱和官衙遗存等。专家勘察查明,此地是当年宋将吕文德反攻神臂城时,隔江砌石为垒的处所,也是元代的合江县城。
中寨一一抗元战争中所建的寨子(类似碉楼,寨门)
时年,为保卫神臂城,在城周围砌筑城墙、城门与寨楼(门)多处。弥陀中寨,即今中寨村,在泸合公路旁。
中寨有前寨、正寨(中寨)、后寨之分,每一寨楼均有东、西、南、北四方观察窗口。据民间传说,此寨负责长江南岸一线的军资调度及运输,是江南兵员休养及后勤保障基地。而今,地名仍在,寨子荡然无存。
烟房、烟灯房、烟灯坡一一宋军所建的军情信号站(台)
用于发现敌情后,即在信号站(台)发信号,通知宋军守城部队做好战斗准备。方法是:用狼(牛、马)粪加上硫磺等易燃物,点燃产生浓浓黑烟(白天烟柱,晚间火光)为信号。
烟灯房,在原弥陀群利1队,牛角滩岩壁处。今为长江航道信号台所在地。此处距神臂城西门直线距离约2公里。当地老百姓称为“烟房”。
烟灯坡,长江北岸焦滩往神臂城方向的梁瓦背(地名)附近。名存,遗迹无。
烟房,在神臂城东门所对的长江南岸,黄氏坝往弥陀行的孔家山山梁上。地名仍在,遗迹无。
甄子上一一甄子,本指蒸饭用餐具,此指专为宋军做饭的地方之一,即今弥陀镇子上
镇子上,与神臂城隔江相望,地势平坦,土质优良,物产丰富,交通方便。上游几华里,是宋军的一片军工生产基地,往下游行几公里,是弥陀场镇、中寨及中坝、黄氏坝等水寨基地,宋军将此定为部队伙食供应、即做饭场地,是极佳选择一一用船送饭去各站(点),方便,快捷。据民间所传,“甄子上”名号由此产生。
时至清代,“湖广填四川”,杨氏宗族插占弥陀后,经数十年发展,“杨武举”族人在甄子上有了一定基础,先后建了杨氏五大宅院,加上其他宗族也先后建立宅院,甄子上有了小集镇的规模,加上称呼、写作上的方便,人们逐渐把“甄子上”演变为了“镇子上”。“习惯成自然”,而今,连公交公司设站都为“镇子上站”,这自然是人们乐意接受的。
黄金塝一一蒙宋战争中,朝廷下拨的军费(黄金等)秘密储存地
黄金塝在原弥陀泸弥村2队。此距神臂城西门直线距离约四、五公里,离长江南岸边约一、二公里,存取物资应算方便。今仅有地名存在。
黄金塝在原弥陀泸弥村2队
长弓臂一一宋军造长弓箭之所
长弓臂因地形从远观恰如一长臂而得名,更以制造抗元重器一一长臂弓箭而名存千古。长弓臂所在地是原弥陀泸弥村11队。而今地名在,遗址荡然无存。
长弓臂(造长箭兵工厂所在地。原弥陀泸弥11队)
瓦厂一一宋军专门生产泥弹(丸)之地
瓦厂,当地人称瓦厂湾,距“烟灯房”约1华里左右,到神臂城西门直线距离约1公里余,交通方便。取名瓦厂,据传是为迷惑外界和敌方。今仅地名在,遗址无。
瓦厂眺望神臂城西门
窑山一一宋军专门生产“火箭弹”(泥、石弹)之地
窑山,地处原弥陀泸弥4队,离长弓臂等地极近。
解放后,这里一度是办学基地一一窑山村小于此兴盛几十年。近年开始衰歇,直至今日杂草丛生。

窑山村小(学校已迁移)
硝湾、大碾盘
位置在弥陀场东出往磨子岭处。据传也曾是宋军的“兵工⺁”,曾经研制过石弹、火球的地方。而今,仅有地名存世,遗迹不在。
蒙宋战争,仍属冷兵器时代
所谓冷兵器时期,是指由远古时兵器从生产工具分化出来,也就是指从兵器发明开始,到火药发明并广泛运用于战争这段时间。
冷兵器时代代表性武器,短兵如剑、匕首;长兵如枪、矛;射远武器如弓箭;防护装备如盾、甲,等等。
冷兵器(图片来自网络)
兵器若按用途可分为进攻性兵器和防护装具。其进攻性兵器中,又可分为格斗、远射和卫体三类。按好战使用又可分为步战兵器、车战兵器、骑战兵器、水战兵器和攻守城器械等。按结构形制,可分为短兵器、长兵器、抛射兵器、系兵器、护体装具、战车、战船等。这些兵器装具,在蒙宋战争中均有广泛运用。
由此可知,狭义上的冷兵器,是指不带有火药、炸药或其他燃烧物,在战斗中直接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的近战武器装备。广义上的冷兵器,则指冷兵器时代所有的作战装备。冷兵器的发展,经历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阶段。
蒙军铁骑(图片来自网络)
仔细分析,蒙宋战场是冷兵器与火器并用的时代。北宋时,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出现了火球、火炮等火器,只是此时的火器性能还比较原始,在战争中冷兵器仍占主导地位。南宋时期,火器的种类和性能有了进一步发展,如“突火枪”等已出现。蒙军在战争中广泛使用火器,并将其传播到所历之地。
冷兵器的彻底结束是晚清时期。
小结
蒙宋之战,又称宋元战争,是蒙古帝国(1271年改国号元)对南宋的战争,从1235年持续至1279年,时长45年,是蒙古帝国对一个政权最持久的战争,最终元世祖忽必烈灭了南宋,统一中国。
蒙宋战争中,蒙古军实力强大,横扫欧亚,但在南宋战场却频频失利,战争因此而持续数十年。特别是泸州神臂城之战,战争持续34年,致南宋王朝延后几十年倾覆。泸州军民以血泪铸就保卫华夏的壮丽史诗,神臂城也因此被誉为“铁打的泸州”。神臂城在蒙宋战争中发挥的特殊作用,有目共睹,时代传颂。
蒙宋双方殊死搏斗的数十年中,长江南岸军民,承担着战争保障,军需供给,兵员转移,伤员救护,武器制造等等军事项目,并付出惨重代价,也一并载入历史的记忆中;许多地方因神臂城战役而得名,并传世至今,或许永远。
历史是有记忆的。而今,每遇江上风浪涌,也似当年笳鼓声。这,应该也是老泸州人深刻的记忆。让我们与史学专家一道,为“老泸州”及“老泸州精神”继续摇旗呐喊,将沉睡近800年的神臂城喚醒,使之走出泸州,走出四川,走向世界!
让有丰厚历史文化信息沉淀的地名在历史长河中永远澎湃传响,警醒后人!
笔者特别鸣谢:杨X贵、何X清等老乡、长辈为我田野采访提供方便,并陪同一道阡陌之访。
文中图片,未注明来源者,均为笔者摄。
2025.5.30 来龙山人于龙马潭
(本期责任编辑 庆悟宅主)
欢迎转发、分享!谢谢点赞、鼓励!
关注来龙山人更多文史文章,可点击下列链接《来龙山人文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