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山径文学社是1985年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一群少数民族青年自发组建的群众性业余文学组织。)
读屈原《渔父》,享巫水奇石
【刘多魁】
巫水奇石产于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内巫水流域。巫水源出城步巫山,注入沅江。在县境 干流长 105 公里。巫水上游地质条件复杂多样,沿岸奇峰险嶂耸立,水流奔泻湍急,将大量 奇形怪状,色彩斑斓的奇石冲入河滩。其中有美丽无比的古海化石,神奇莫测的图案石,维 妙维肖的象形石。巫水奇石不仅品类多,石质美,而且不乏珍品。

巫水风光秀丽,有“小三峡”之称。山神河伯把巨型的奇岩怪石陈列于巫水两岸,构成 峡谷奇观。而把精美绝伦的小型观赏石藏于山野河滩之中,引游人上下求索,苦心寻觅。
巫水河滩遍布五彩缤纷的卵石。这些卵石中,常可发现山水、人物、花鸟虫鱼、文字等 精美图案石。图案石上的图形被自然之手描绘得十分出神入化,栩栩如生。

端午节来临,为纪念屈原,笔者介绍一奇石,与大家共赏。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笔者曾在城步巫水河畔觅得一块黄蜡石,它初看是一块山水图案石, 石中间有一条波浪线,将画面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面是几座青山石峰,下面是青山倒影。江 面如镜,清澈见底。若再细看,便会发现有一古代雅士行走于江岸之上。他头顶发冠,身着 长袍,斜佩长剑,昂首挺胸,气度非凡。当时,见到江岸上这一古代雅士,在旁观看者惊呼, 这不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吗?大家脑子里立刻想到“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的 形象。说到这里,在观赏这块“屈原”的图像奇石时,自然需先读屈原的《楚辞》中的《渔 父》。原文加下: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 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 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 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楚辞《渔父》被某些楚辞学者疑为伪作,但证据並不足。多数研究者认为《渔父》是屈 原自己的作品。
屈原是以第三人称的口气来写的,通过渔父与屈原自己的对话,表现了诗人不愿同流 合污,随波逐流的高尚节操和坚持理想,宁死不屈的牺牲精神。
奇石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天然的艺术品。它的呈象往往在于似与不似之间,欣赏奇石, 需要调动每个观赏者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需要慧眼独具,还需要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欣 赏奇石,就是要能读懂奇石的内涵,才能给予以恰如其分的品题。

奇石欣赏,不但要有观赏者的慧眼和才情想象力,还需要清净的心境和崇尚自然的情怀。
赏石增智,赏石益寿。在石文化日益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奇石。
巫水奇石品位高,藏量丰富。它在群芳争艳的中华奇石大家庭中必将放出夺目的光彩。(2025.5.29)

【作者简介】刘多魁,湖南省邵阳市人。1964年从湖南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后,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教育系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几十年。首届湖南省收藏家(2004)。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刘多魁作品-点击此处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点击此处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