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午 怀 古
作者:张小平/四川成都
2007年端午作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条江。
在江上,
李白 追月逝,
屈子 抱恨亡。
如今,我面前也横着这条江。
绝不要明月不归,
绝不能蹈冤江湖。
我们要勇敢地渡过去。
直挂云帆
上下求索,
奔向沧海,
奔向远方。
(109字)
张小平书法《端午怀古》
【创作背景】
2004年,我因积劳成疾,伤病缠身,边养病边工作。2007年初又遭遇车祸,头部重伤,颅内出血致半身不遂,瘫痪了近一年时间。
人生至暗时刻,我在那年的端午节的深夜梦见了蹈江的屈子、追月的李白。夜半醒来,奋笔成诗,诗言志:绝不向命运低头!
我坐着轮椅来到游泳池边,让人将我推入水中,在水里拼命扑腾以恢复神经功能;我柱着拐杖一步一步,艰难前行,为的是早日扔掉拐杖;我含着石珠大声朗诵唐诗宋词,为了不失去语言功能……
当大地震颤、山河移位的那一瞬间,我突然从床上翻身而起,身体瞬间恢复了几乎所有功能。我从病塌上跃起奔赴抗震救灾前线,开始了新的人生。
如今,我又身患癌症,更大一条江横在面前。我要勇敢的渡过去,直挂云帆,上下求索,奔向沧海,奔向远方。(321字)
【作品赏析】
诗魂不朽,勇毅前行。《端午怀古》是一首在至暗时刻诞生的生命赞歌,它以端午为契机,借李白、屈原两位伟大诗人的典故,将个人与历史交织,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展现出作者绝不向命运低头的坚韧精神与对光明未来的不懈追求。
诗歌开篇“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条江”,这句充满哲思的话语,奠定了全诗深沉而富有意蕴的基调。“江”在此处是具象的河流,更是人生困境的隐喻,它横亘在每个人的生命旅程中,等待着人们去跨越。紧接着,诗人将李白“追月逝”、屈子“抱恨亡”的典故融入其中,两位在历史长河中极具传奇色彩的诗人,都与“江”有着不解之缘。李白的浪漫与洒脱,屈原的忧国与忠诚,他们的结局虽令人惋惜,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历史的天空。这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更引发读者对生命、对命运的深刻思考。
“如今,我面前也横着这条江”,笔锋一转,将视角从历史拉回现实,点明诗人自身正处于人生的艰难困境之中。2004 年积劳成疾,2007 年又遭遇车祸致半身不遂,这般沉重的打击,换作常人或许早已被击垮。然而,诗人在端午深夜梦见屈子、李白后,奋起挥笔,以“绝不要明月不归,绝不能蹈冤江湖”的铿锵誓言,表明自己绝不屈服于命运的决心。这两句诗,既是对两位诗人命运的反思,更是对自己人生态度的坚定表达,读来令人热血沸腾。
“我们要勇敢地渡过去,直挂云帆,上下求索,奔向沧海,奔向远方”,诗人借用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与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经典诗句,展现出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在人生的“江”上,诗人不再畏惧,而是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朝着理想的彼岸奋勇前行。这几句诗,气势磅礴,充满力量,给人以鼓舞和激励,让人相信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只要心怀希望,不懈努力,终能冲破困境,迎来光明。
诗后的创作背景介绍,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诗人的顽强与坚韧。坐着轮椅进行水中康复训练,拄着拐杖艰难前行,含着石珠练习朗诵,这些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无不彰显着诗人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而最终在地震瞬间身体恢复功能并奔赴抗震救灾前线,这一充满戏剧性的转折,不仅是命运的奇迹,更是诗人顽强意志与积极抗争的结果。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诗歌中所表达的精神,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满、真实。
《端午怀古》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曲生命的壮歌。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文化与个人命运的交融,感受到了面对困境时的不屈与坚守,给予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勇敢前行的力量与勇气。在今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我们都应铭记这首诗所传递的精神,以无畏的姿态,跨越生命中的每一条“江”,奔向属于自己的远方。(1066字)
共1510字 2025年5月29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