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视频的时候,让我刷到了一首《明天会更好》的歌曲。首先刷到这首歌曲的时候,是两个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下的人唱出来的版本,一个是一直生活在我们村、2024年唱的版本;另一个是成长于湾湾的华裔,在1985年那个年代唱的版本。对比之下,我更加喜欢1985年他们唱的版本。让我惊讶的是,时隔那么多年,大多数人居然和我一样偏爱那个“老”的版本。
难道只是因为经典和怀旧的情绪吗?事实上在对比之后才发现,并非如此。真正让我感动的,是唱经典版本的那群人更用心、更有力量感、更让人感同身受。而新的版本却显得轻浮,像是走过场一样,感受不到心意和信念。两者在同一首歌的演绎中,所呈现出的“质感”和“灵魂”,差别是极大。
而这种差别的背后,其实是环境塑造了人。不同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和时代状态,决定了人们看待未来的眼神是否坚定,声音是否有信仰,情感是否真诚。而这些,直接决定了作品的分量,也决定了一代人的命运走向。
后来我反复听了几遍《明天会更好》,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明天,真的变更好了吗?”我反复的问自己,也在看如今身边的那些人:“你的今天变好了吗?”结果却让我陷入沉思。
因为我是去过湾湾的,亲眼见过他们所处的普通百姓生活状态,包括他们的经济发展、文明的进步等等都在变的更好。他们是真正做到了今天比昨天好,明天又比今天更好。这种改变不只是单一的个体,而是整个社会、整个系统、甚至是几代人共同进步。我们到那里真能看到平民百姓们一代比一代生活更安稳、更体面、更自由。这种变化是扎实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更好”。
但再回头看我们村的环境,对比就出来了。我们平民百姓的生活,没有变得更快乐,也没有更有希望。昨天的生活很苦,今天依然苦,明天更是又茫然又无力。我甚至彻身体会到:我们的每一代人对未来都是恐惧的,都是没有安全感的。
再细看我们村的三代人:我爷爷当年只是手头宽裕了一点,就被打成“地主”,活活被人斗死;我的父亲上半生一直在被批斗,下半生为生存操劳人到五十就劳累至死;再到我这一代,好不容易刚有起色,却发现生存又变得更加艰难。
而我们村真正“变好”的人是谁?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是掌控权力资源的人。他们一天比一天过得好,逐渐脱离常人,活成“神”。而我们这些普通人呢?一代穷,二代穷,三代还穷,然后代代如此,仿佛这是命运的轮回。
这让我想到村里的一句话:“富不过三代”,但这在我们这根本就不是富的问题,而是不允许富的问题。只要你好一点,总会有人盯上你,然后把你打回原形。
所以,“为什么我们明天没有更好”?不是我们不努力,不是我们不想改变,而是我们所处环境里的制度、观念和权力结构,不允许我们更好。一个不受约束的权力系统,会像野草一样疯长,侵蚀每一个平凡人的生活根基。
于是我们唱着《明天会更好》,但那只是对未来的期盼,不是现实的写照。如果一个社会只剩下嘴里在那吹,口上在那唱的希望,而没有实现希望的制度土壤,那这希望就只是麻醉。我们不能光靠感动和歌曲活着,我们要靠公平、秩序、制度和规则活着。
我想说的是:“明天到底会不会更好”,不是靠嘴说的,不是靠嘴唱的,更不是靠一首歌感动一下就会发生的。真正的“更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反思、思考、争取、捍卫、创造,需要完善的制度牢牢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受到约束,更我们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用实际行动去托举它、建设它、守护它。真正的“更好”不是等来的,是人们一起争来的,是靠一代又一代人对自由、权利和尊严不懈捍卫换来的。
只要还有人愿意问“为什么”,只要还有人拒绝沉默、勇于揭示真相,只要还有人相信公平正义值得捍卫,哪怕希望渺小,明天终究还是有机会变得更好。
但如果我们继续这样逃避、冷漠、沉默、只会歌唱麻木,那么这首《明天会更好》,将只是一首时代的讽刺诗,唱得越响,痛得越深。明天到底会不会更好,取决于我们今天是否觉醒。觉醒,不是愤怒一时的情绪,而是对自身处境、环境结构的深刻认知和不愿妥协的坚持。
明天之所以不会更好,是因为今天我们还没有足够多的人认真问:为什么昨天会如此糟糕?但只要开始有人思考、有人发声,有人不再沉默,哪怕只是几个人,那更好的明天,才有可能到来。明天会不会更好,我们留下的痕迹和时间会给我们答案的,当我们老了或者后人看见会做出评价的。我们自己有没有为明天变的更好付出过、争取过、呐喊过、努力过、做过什么呢?我虽然默默无闻、平凡无奇,但我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努力让明天变的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