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一叹
文/胡文锋 图/魏锦 编辑/谦坤
粽叶裹香漫过街巷
龙舟划浪劈波端阳
又是端午节
静静的汨罗河已淌过万年
唯有那天惊鸿一跃
屈子抱愤投江
从此江水年年悲歌徘徊
岁岁河岸绵延追魂的祭典
端午一叹
为何端阳总在农历五月裂开豁口
让艾草烟薰漫过篱笆
纸鸢驮着歌谣掠过青瓦
还有脖颈挂香囊的稚童
钻出大人腋下追着铜钹喧天的龙首
在布滿卵石的河岸
跑落一地的雄黄
从前我问过叔伯
龙舟为什么劈开江浪
也在灶台后偷看
孃孃粽叶包裹怎样的秘方
他们庄重的告诉我
龙船劲 糯粽香
端午仪典祭忠良
今夜
当龙舟赛息鼓收浆
囊袋在胸前留有余香
一个孤傲的身影仍从星空走来
我看见 在秭归的夜色里
屈子祠的檐角挂着千年的明月
高悬黑夜的那颗孤星闪闪
我看见 汨罗河的漩涡
翻滾在清醒者灵魂的渡口
卷起无数悬浮的问号——
为什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从离骚中闪烁出千年不灭的光亮
为什么吟后皇嘉树
橘徕服兮
托物言志唱成橘颂
为什么日月要经天
为什么江河会行地
看山川凝眉听江水呜咽
我想问大夫
那一年投江你泪流几千行
我更想问屈子
千年以后
你以诗魂铸就的华夏浪漫
以香草美人意象托举的家国情怀
是否还会在生命里延宕
你曾说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可诗人君啊
俗子却想说
清醒却是最痛的情殇
我曾信你有一万个理由活着
因你用离骚吟破苍穹
让人生瑰丽遂美政理想
你吟九歌梦回春泽
把忠贞与真情洒向天堂
你驾鸾凤游昆仑
寄予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你也让湘夫人在园中种满百草等候湘君
让爱的颂歌在生命中欢畅
可你还是决绝离去抱石沉江
殒身不恤 溘死怀沙
日月山河也黯然神伤
或许你投江时溅起的水花
浇灭了躯体的火焰
而当你用殉道者的悲情铸就楚魂
后者也能一眼千年
触摸到你炽热的体温
今天
在天问弥漫的汨罗河畔
有人指给我看——
沧浪之水清浊几分
江风掠过的地方
每一叶舟桨都划出忠贞的浪花
每一颗粽子都包裹诗魂的心芽
掩卷楚辞
我终于读懂
以死明其志 气节如秋筠
荣辱系家国 魂魄寄河山
秋兰为佩的高洁啊
不朽的屈原
虽九死其犹未悔
你是要把死亡 当作永生
重写于乙已端午
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不妥告知更换。
点评:
胡文锋的这首《端午一叹》以深沉的历史情怀与诗性哲思,在传统节日的肌理中刻画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全诗通过三重视角的交融,构建出立体饱满的艺术空间:
一、民俗画卷的时空叠影。
诗人以蒙太奇手法呈现端午意象。粽叶暗香与龙舟竞渡的市井喧腾、艾烟纸鸢与香囊稚童的童趣跃动,在"卵石河岸"与"铜钹龙首"的碰撞中,既延续了《荆楚岁时记》的民俗基因,又以"雄黄跑落"的动态瞬间激活传统符号,使古老仪典焕发鲜活生命力。
二、历史哲人的精神造影。
诗歌突破单向追思的窠臼,以"星夜对话"的魔幻笔触重构屈子形象。当龙舟歇桨、香囊余温未散时,诗人让"檐角明月"与"汨罗漩涡"成为穿越时空的介质。天问的星辉映照着橘颂的芬芳,湘夫人的百草缠绕着昆仑的鸾驾,在《楚辞》意象群的解构重组中,完成对屈原精神宇宙的全息投影。
三、生命价值的终极叩问。
诗歌最具穿透力的,是建立在对"清醒之痛"的辩证思考上。通过"俗子"与"诗人君"的对话张力,解构了"清浊醉醒"的二元对立——当"殉道水花"浇灭肉体火焰时,却点燃了"诗魂心芽"的精神火种。结尾"死亡即永生"的悖论式宣言,恰如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在狰狞与庄严中铸就文明的原型。
诗中"檐角千年月"与"悬浮问号"构成精妙隐喻。前者是永恒的文化坐标,后者是未完成的思想抛物线。这种古典意境与现代思辨的化合反应,使全诗既葆有《楚辞》的瑰丽想象,又闪烁着存在主义的光芒,在龙舟划开的时空裂缝中,完成对华夏精神基因的当代解码。
胡文锋简介
舞蹈艺术家、舞蹈诗人。
魏锦艺术简介
魏锦,原名魏景,号墨缘斋主。中共党员。湖北枣阳人,现居北京,师从当代著名书法家杨再春,欧阳中石等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商界文学艺术家联合会会员,中国残疾人书法家联谊会会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系客座教授。广州市美术家协会特殊艺术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