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香如故:评蔡爱丹《端午,那些年那些事》中的文化乡愁
池朝兴
2025年5月29日
蔡爱丹的《端午,那些年那些事》如一坛被时光精心封存的陈酿,揭开坛盖的刹那,千年端午的馥郁气息扑面而来。这篇散文以端午为经,以记忆为纬,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锦缎,在当代读者心中激荡起对传统节俗的深切回响。
作者笔下的端午呈现出令人惊叹的层次感。龙舟竞渡的"激昂鼓点"与粽叶飘香的"潸然泪下"构成感官的交响;印尼华人"沐浴午时水"的欢愉与外公"画符驱邪"的神秘形成空间的对话;外婆用午时水疗伤的智慧与"午时茶"的养生哲学达成古今的呼应。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书写,使端午不再是一个扁平化的节日符号,而成为承载民族集体记忆的活态文化载体。蔡爱丹以诗意的笔触将端午的"刚"与"柔"完美融合——龙舟展现的阳刚奋进与菖蒲飘散的阴柔药香,共同构成了中国人刚柔并济的生命哲学。
文章最动人的部分在于对"文化肌肤"的细腻触摸。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玻璃瓶接午时水"、"五只一串的粽子"、"柜背的黄纸符",恰如人类学家所说的"文化肌肤",是最能唤起集体记忆的触觉符号。蔡爱丹通过再现这些具身化的文化实践,让读者不仅理解端午,更能"感受"端午。当写到"外婆嚼烂草药"的场景时,那种口腔的温度、草药的苦涩与爱的甘甜,构成了震撼人心的通感体验,这正是文化记忆最鲜活的传递方式。
面对现代性冲击下的传统式微,作者没有简单批判,而是以"沉思"的姿态提出深刻诘问:"是我们走得太快,还是不够珍视?"这种反思避免了怀旧散文常见的感伤主义陷阱,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文中"商业气息笼罩"与"记忆深处的熏香"形成的张力,精准捕捉了当代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精神困境。而"重拾敬畏"的呼吁,则指明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可能路径。
蔡爱丹的散文语言如端午的午时水般澄澈透亮,又似陈年艾草般蕴藉深沉。她将人类学的观察、诗人的敏感与哲人的思辨熔于一炉,使文章既有"金银花藤"般的自然清新,又具"珠砂画符"式的文化厚重。这种独特的文风,让《端午,那些年那些事》超越了节令散文的局限,成为探讨文化传承的典范文本。
当我们在电子屏幕前观看被广告切割的龙舟赛时,当速冻粽子取代了全家包粽的欢声笑语时,蔡爱丹的文字恰如一剂文化的"午时茶",唤醒我们血脉中沉睡的文化基因。这篇文章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那些消逝的端午习俗,更在于启示我们: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当代人生命中的活水。唯有理解这点,端午这坛文化陈酿,才能在新的时代容器中,继续散发其不朽的醇香。

端午,那些年那些事
蔡爱丹
端午如岁月长河中隐埋的陈酿,揭开尘封坛盖,醇香四溢。它是华夏先祖以智慧酿就的民俗琼浆玉液,在历史上留下不朽的传奇。
龙舟竞渡的场景总是让人热血沸腾。百舸争流,激昂鼓点与热烈呐喊交织,奏响奋进乐章。
而粽子入口,熟悉味道在舌尖绽放,思绪飘远,泪水也不由自主地潸然而下。
然而,时光流转,老一辈口口相传的民间习俗,如风中炊烟,渐渐消散在记忆中。
听父母说,印尼的华人也过端午,有划龙船、吃粽子的习俗,还会沐浴午时水。当地气候湿热,端午午时,男孩子光着身子跳进海里泡澡,相信能保一年不得皮肤病;女孩在浅滩踢水花,觉得可预防脚气病。那清脆的笑声,是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年。
华人过端午,辟邪习俗盛行。家家户户门前挂着菖蒲与艾叶草束,艾草驱湿散淤,与形似利剑的菖蒲组合成“天中五瑞”,有驱邪之效。淡淡的草药香在街巷弥漫,老人们一边挂草束,一边念叨着保家人平安,满是对生活的期许与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儿时的我和弟弟,会拿玻璃瓶接午时水。那水在阳光下闪烁神秘光芒,外婆说它是老天爷的恩赐,能制中药腊丸、清洗疮疥。 外婆还提到,母亲小时候曾被狗咬伤多处。她用午时水为母亲冲洗伤口,并嚼烂草药敷在患处应急。在外公的医治下,母亲奇迹般地痊愈了,那年代狂犬疫苗是稀罕药物。
外公是祖传老中医,在黄埔被尊称为“华侨公”。每年端午,他会用毛笔蘸珠砂在黄纸条上画符,口中念着“五月五日午时书,官非疾病皆消除”,神情专注,仿佛与天地神灵交流。父亲虽不迷信,也会帮外公把纸符贴在柜子背面、天花板、屋角落。说来神奇,此后家里一段时间都没了虫蚁、蜈蚣、壁虎的踪影,似有神秘力量守护,不让五毒侵犯。
广东凉茶,预防疾病、保健养生的传统由来已久。午时茶,便是其中别具一格的民间药方。端午那天,人们将布渣叶、金银花藤、天星点、淡竹叶、火炭母这五种草药等精心熬制成午时茶让人服用。此茶有清热解毒之效,在端午节午时分饮下这碗茶,在古老习俗里,这一行为被赋予驱邪避疫的寓意,让大家在传统智慧中祈愿生活安康顺遂。
端午节前,家人分工忙碌,泡发豆子糯米、切肉调馅、清洗香蕉叶。准备好后围坐一起包粽子,再五只一串扎好,放锅里煮熟、挂起晾干,送给亲朋好友。
如今,在这喧嚣的时代,端午氛围被商业气息笼罩。电视里的龙舟竞渡被广告点缀,家人包粽子的温情变成购买速食,门插菖蒲艾叶也难见到痕迹。
我沉思:是生活节奏太快,让我们在步履匆匆中无暇品味传习俗?还是我们不珍视民俗细节,只把民俗表演当短暂体验,忘了其背后的文化脉络?
端午,那些年那些事,如杯中的老酒,在记忆深处发酵,散发着醉人的熏香。我们真该放慢脚步,重拾对传统节日的敬畏,让端午在现代社会重新散发馥郁香气,香韵绵延。
蔡爱丹简介:
广州人,祖籍潮汕。现任黄埔区作家协会理事、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华侨历史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黄埔创作基地办公室主任。《黄埔侨志》主编。文章散见于多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