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上话古今(九):走进荆峪沟
荆峪沟,民间俗称鲸鱼沟,传说由鲸鱼逃跑穿越而成。
民间故事的梗概大约是这样的:白鹿原本是汪洋大海,有鲸鱼自东海游至此处,后因地质隆起,海水消退,加上黄土堆积,白鹿原形成,鲸鱼便陷于其中,回东海不得。周平王(亦有说隋文帝)登基前,认为白鹿原南有秦岭靠山,东西北三面临水,居高临下,风水甚佳,适合建都。于是派能工巧匠在白鹿原四角埋石以作标志,准备动工。鲸鱼闻讯惊恐,自知难承帝都之重,连夜逃到西安西郊鱼化寨。鲸鱼逃走地陷,身后便留下了鲸鱼沟。
这当然只是民间因“荆峪沟”谐音编的一个故事而已,且编得有点俗气,与白鹿灵异之气甚不相配。此故事的形成当不早于清代。查蓝田县志,雍正年间以后,秦岭北麓的各个山谷,才被称作“峪”。荆峪沟也不例外。
白鹿原以白鹿得名,古有长寿山之称。荆峪沟从白鹿原穿过,古称“长水”,东晋时因避后秦姚苌之讳,改曰荆溪。所以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九“渭水篇”中说,“霸水又北,长水注之。水出杜县白鹿原,其水西北流,谓之荆溪。”因为荆溪流过,所以荆峪沟取得了“荆谷”之名。宋敏求《长安志》载:“荆谷水自白鹿原东流入万年县唐邨界。”即此。清代荆谷改名荆峪,民间不知其故,只聆其音,好事者便编出这鲸鱼逃原成沟的故事来。
荆峪沟虽有荆峪之名,但却不入秦岭七十二峪,且与其他各峪不同。
峪者,山间谷地。其水自山中地下汩汩而出,是为山泉。诸泉于山涧汇集,谓之溪水,溪水集聚成河,所经之地,谓之谷或峪。
荆峪则不同。其水有二源,一处魏家沟上方康豁口,一处荆山下方,后者为其主源,故谓荆溪。
荆山为秦岭北伸,同白鹿原连接之地,民间称为将军疙瘩。当地人将白鹿原比作葫芦,将军岭即瓜藤,秦岭似瓜蔓。此喻甚为形象。
因荆山为山岭和土原交接之带,土质为沙土。荆溪起源于此,西北而去,所经之地皆为土原。故荆峪虽名带“峪”字,不过土沟而已,人称荆峪沟,不入秦岭七十二峪之列。
然水有柔性。正是荆溪的存在,白鹿原有了灵气。没有荆溪,就没有白鹿的传奇。
在传说中,周平王行于白鹿原上,宿于韩寺村中,所见所逐白鹿踪迹大致如下:清晨时,白鹿通体雪白,眼闪亮光,口含一枚灵芝,瑞气环绕,蹄下风云,从东南方向的峻岭崇山之间冉冉而来。受平王卫队围猎惊吓,白鹿将口含灵芝掉落到小谷中,扭头向西南方疾驰而去。行至一个沟坡,白鹿见南原坡在即,折头向西北而去。白鹿环绕无村庙宇一周,继续向前奔跑十多里地,来到一个村庄,村边有女娲词,有两株苍柏,相依相抱,白鹿于双柏树下草丛中小息,见平王卫队已蜂拥而至,闯入村中,左冲右窜迷失了方向,又折而向西南,从西原塬坡,进入铲河谷道的苇蒿丛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在这故事中,白鹿所行,其实都与荆溪有关。白鹿遗失灵芝之地,其实就是荆溪的一个支流——聚仙坊沟,聚仙坊村后世产灵芝。所绕寺庙,其实就是吴村庙,位于荆溪的鹿走沟段。迷路之处,是荆峪沟旁的麋鹿村。而闯入浐河之处,就是后来的神鹿坊村。
这当然是后人将白鹿原上具有标志性的村庄串联起来,同时根据白鹿原名,编出来的故事。但事实上,正是荆溪,养育了白鹿原的生命,成就了白鹿原的传奇。
荆峪沟是生命之沟。
荆溪所经土沟全程,始曰凫峪,上游两条支流汇合处谓鹿走沟,鹿走沟以下始称荆峪沟。荆峪沟入浐之处,唐宋之时叫唐村,清和民国时有高桥村。
凫峪位于荆山下,今有村名凫峪村。其地形东高西低,南北高中间低,成簸箕即U状。经泉眼冒出的溪水冲击,形成沟壑。因泉水浅且充分,汇成了池塘,野鸭成群,故称凫峪。
荆峪鹿走沟段,民间转音为芦子沟。溪中长满了高高的芦苇,芦苇夹道,人们从中行走,便隐没其中,更不要说被人矮的鹿。溪边青草,给鹿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这是鹿群理想的栖身之地。所以自古以来,鹿群便在这一带生活。据老人们讲,以前吴村庙古会之日,还会见到鹿群从沟中来到村中。传说中白鹿绕吴村庙,正是历史的反映。
从鹿走沟以下,荆溪敞开了敞开怀抱,沿途接纳了聚仙坊水、李家沟水、韩家沟水、女娲谷水、红沟、碾子沟、铁仙沟等沟谷的水,故下游水量大增,沟底出现多级瀑布,最大落差约十米。
沟内水草茂密,林木葱茏,从狄寨原的边缘到鲸鱼沟沟底,几百亩面积内全是郁郁葱葱的高大青竹,青翠蓊郁,人称“关中竹海”,谷中清泉叮咚曲折,汇聚成湖,碧水粼粼,微波荡漾。生机勃勃,绿意盎然。试想,在白鹿原现在开发几尽,到处都是村庄良田。庄稼成熟之时,几乎是一片黄色的海洋,其中荆峪沟像绿色绸带,点缀其间,人工天然,自成画图。
白鹿原的历史就是荆峪沟的历史。
水是生命之源,有人才有历史。
但旱原上,水恰好是稀缺之物。原上人把水看得金贵,古谚说:“上了白鹿原,水比油艰难,宁让客人白面馍,舍不得水半瓢”。没有机井之前,白鹿原上的村子,皆有一涝池和一两眼井,井深二十余丈,靠辘辘绞水饮用。涝池收集雨水及下雨时流来的泥水,用来洗衣喂牲畜,有时也用来掏粮、洗菜,极不卫生。
生产力发展了,都是如此,更不要说生产力低下的远古之时。故原始人类,最早在白鹿原生活者,皆沿荆峪沟及其支流。早名女娲村的李华村南,有新石器文化遗址,就靠近女娲沟。其他新石器文化遗址也是如此。
在宋家嘴附近发现了西周的遗址,也靠近鹿走沟。正是在西周末期,白鹿出现在史册中。
鹿走沟不仅是鹿群的栖身之地,也给当地民众提供了生产生活之资。沿沟老百姓昔日以芦苇编席出名,形成了一个产业,或者上市出售,或者等人上门收购,或出外走乡串户现场编织,补贴生活。
荆溪其实是无数泉水汇集而成的,点者为泉,聚者为池,流者为溪,汇众为河。唐代的时候,王昌龄就在荆峪沟内的池塘中抓鱼。“时从灞陵下,垂钓往南涧。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在古时,渔也是村民生活的重要补充。
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在荆峪沟上游修了“鹿原水库",在中下游修杨沟、车村沟等水库,如今都成了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荆峪沟,白鹿原的灵异之地,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