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两代济世情
文/王宇鹏
商州区板桥镇岔口铺张长中医诊所, 祖孙两代接续弘扬中华传统医学之精髓,给看不起病的困苦百姓带来希望,祖孙二人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为当地周边社会底层百姓筑起一道生命健康的屏障。
提起张大夫的医德医术,人们赞不绝口:仁心仁术,大医精诚。老百姓口耳相传,称之为神医。张大夫爷孙二人以药神孙思邈为医宗,顺应天地人之大道、强调阴阳五行的动态平衡、坚持辨证施治、平衡阴阳、固本培元、疏理气血的中医治疗原则,做到治病求本源,医病又医心。他在诊治时坚守“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的治病救人理念,“弘扬祖国中医文化,保障人民身心健康”是张长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他严把处方和用药质量关,极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医药负担,深得患者的信任。张大夫中医诊所门庭若市,患者多来自洛南的石坡、灵口、石门、陈耳,以及商州城区、沙河子、大荆、腰市、板板、黑龙口、杨峪河、金陵寺等镇,也有陕北、河南、山西、湖北等患者驾车扶老携幼慕名而来。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爷孙二人春风化雨、妙手回春的仁德医术影响遍及省内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酒香不怕巷子深”,不求名来名自来。
张长医生被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评为2018年“爱故乡人物”之一,他的颁奖词是:贫不堕志,少年失去双亲的张长自学中医,立志为他人解除病痛;老当益壮,七旬高龄的中医大夫历时五年,手写两本医学专著。仁心仁术,大医精诚,张长被誉为“老百姓的健康守护神”,孙子受其影响也毅然决定回乡从医。正所谓:一个赤脚医生,两本医学专著,一生悬壶济世,两代持续接力。
张大夫没有神医的传奇人生, 他今年78岁高龄,目光如炬、精神健朗、为人恬静、澹泊名利,乐观通达。他生于1944年,自幼失去双亲,苦难的家庭背景促使青年时期的他要寻求一条既能为民解除倒悬之苦,又能自谋生路的学医之路。偶然一次机会,他在集市旧书摊遇到两本旧医书:一本是明代龚廷贤著《寿世宝元》;另一本是清代吴谦编修的《医宗金鉴》。他如获至宝,买回家后潜心钻研其医学思想精髓。他白天挑肩磨担,东奔西走谋生计;晚上点灯熬油,整理药方背汤头。身边亲邻生病后,他亲自挖草药炮制,根据自己的诊断,调整汤头配方为亲邻治病,患者病好后,他分文不取,这让他体会到为人治病的社会价值。从此他立下宏愿,要以一己之力为民解除病痛,获取自己的人生快乐。他悬壶济世的功德渐渐被乡邻认可,从此后他背起药箱行走乡里,让他成为名副其实的为民治病的张大夫。改革开放以后,他开诊所坐堂随诊,他谨慎诊断,通过对患者望闻问切,真诚与患者交流病程态势、致病机理,等到病情确诊之后,他反复斟酌制订用药方案,并和蔼地向患者叮嘱煎药服药方法要领。患者能以生命相托,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医患亲诚交流,患者总能携药喜悦而归。
张长大夫从医五十余载,他善于钻研总结,使他有了自己独到的诊疗见解,他能从五脏六腑与“五行”相生相克关联中形成自己独辟蹊径的中医整体辨证施治的治疗方案。他重视辨证寻因,关注舌脉表征;辨证论治,平衡阴阳;分清因果主次缓急,注重分期诊疗。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他能以患者体质为基础,进行个性化诊治,做到标本兼治,深得患者的信任。他擅长心脑血管、肝肾、肠胃、呼吸、皮肤等疾病以及妇幼疾病和外科疾病的治疗,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全科医生。他治愈的各种疑难杂症患者遍及省内外。
“弘扬祖国中医文化,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张长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也是他一生的宏愿追求。作为一名社会底层的山村中医大夫,他能充分发挥传统国医之优势,以诚信和仁爱的医德医风竭诚为患者服务,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和信赖。他家中挂满锦旗,多是患者为报答其再造之恩真心敬送,用以表示对他诚挚的谢意。他诊所墙上有他亲自书写的行医信条:“形端则影直,源洁则流清”;“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谦受益,满招损”……这些提醒之语,砥砺他爷孙二人在行医过程中做正道之人,在做正道之人后用心行医。他自学中医几十年,边诊断边学习边总结。他亲笔手写医学专著传后人,一心为贫苦百姓治病。他七十多岁以后,自加压力,历时五年,以对后人负责的态度,将自己诊治验方以小楷亲自撰写装订成册,形成《古今中医效验秘方宝典》《妇科疾病、儿科、外科》两本中医全科验方宝典,以资鉴后人。
25岁的大孙子张杰深受爷爷影响,他自小耳濡目染随口就能背汤头,读高中时自觉追随爷爷潜心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为传承祖国传统医学,让中医薪火相传,他报考了渭南中医学院。他通过五年潜心学习、扎实实践,以优异成绩毕业。他婉拒了去高一级学府深造的机会,毅然决心回乡,立志为家乡父老乡亲解除病痛。他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尊卑,定当一视同仁,解除病痛。”从他话语里足见其远大的理想抱负和纯正的医德医风。他及时考取了行医资格证,自觉参加各级各类专家级培训,回乡虚心向爷爷学习中医精髓。他能将学校所学的系统中医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有机结合,更加注重致病机理和药理研究。诊脉开处方时,他能立足患者的生活习性、职业特点,环境条件和基础体质,注重辨源析理,一症一方。在顽症治疗方面,张杰比爷爷更有独到之处,他大胆施策,灵活务实,根据病程和疗程发展,及时调整方案,坚持急病紧治,主病先治,大病稳治的原则,最终让患者药到病除,减轻身心痛苦。体现出一代中医悬壶济世纾民困,救死扶伤分民忧的价值追求。
洛南县桑坪塬底村患者寇某多年患有脚痿病,常年行动不便,亲友送来后,经张大夫爷孙俩合力诊治,用“虎潜汤”精心调治,现已痊愈。他前往西安打工,自食其力,撑起了一个家庭的希望。该家庭现已实现脱贫,他专程回来送锦旗谢承张医生。商州区城关杨台村王Ⅹ,心肺病严重,常年奔走于大医院之间,钱财耗尽,人却极度衰弱,生命危在旦夕,家人都已为他准备好后事,听人说张医生疗效显著,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由家人扶来诊治。经过张大夫爷孙俩六个疗程的精心诊治,王某已能下地干活。他逢人便讲张医生的再造之恩,他说:“多亏了张医生,要不是他,自己在阴间三年都过了。”石门王某,身染妇科疾病,外出打工极为痛苦,进行过长期的住院治疗,病情反反复复,花销不下四万元,但收效甚微,她深受身体精神双重折磨,人也变得憔悴抑郁,在万般无奈之际,来到张大夫诊所,她按张大夫处方用药,一年后病好人轻,她神清气爽,对新生活充满希望,一家人和和美美享受天伦之乐。
张大夫爷孙俩治好的疑难杂症病人不胜枚举。张大夫爷孙俩为人低调谦和,从不主动宣传自己,但患者互相介绍,外省患者也慕名辗转而来求医,诊所患者络绎不绝,日均诊治病三十余人次,年诊病人不下一万人次。张大夫中医诊所是在老百姓身边,真正能为民纾难、为民分忧,解除老百姓痛苦,现赋诗一首,以示敬仰之情。
大医治未病,国医济苍生。
固本培元基,辨证平阴阳。
双目辨脏腑,三指定乾坤。
五行天人道,表里互为因。
良方医沉疴,五味安身心。
细辛解民苦,当归益精神。
器局小天地,医德鉴世人。
济世须良方,安邦求大医。
守望国医魂,愿药多蒙尘。
【作者简介】王宇鹏,陕西商州人,中学高级语文教师。《青年文学家》杂志理事、麒麟读书会副会长、麒麟作家联盟副主席,《大家风范》杂志编委副主任。《九天文学》“作家在线”签约作家。2021年10月诗歌《错位》获“鲁迅文学创新银奖”,2021年12月散文《故乡的童话》获《当代文学家》“瑞冬杯金奖”,2022年诗歌《生命》获《当代文学家》“星夏杯”一等奖,2022年12月《师法天地人,麒麟大乾坤》获第二届“文化强国”麒麟特等奖。2022年12月诗歌《一封未抵达的家书》获西部电影梦工厂最佳人气奖铜奖,入选《中国最美经典爱情诗刊》。被《当代文学家》杂志社评为“中国最美爱情经典”诗人。2021年被《九天文学》杂志社评为“优秀作家”,小说《草上飞》获《当代作家》杂志2023年当代作家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小说《所长》获《当代作家》杂志2023“长江文学艺术杯”大赛一等奖。短篇小说《袁先生》获“民俗摄影”杂志社“世界民俗文化传奇”二等奖,短篇小说《奇人寇天师》获全国“光大杯”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消费时代,文化信仰亟须复位》获2024全国朱自清新文学奖评论类三等奖。2024被当代文学家杂志社评为“优秀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稻湾记忆 上》。有60余万字的作品在各大平台发表!《老丫文苑》特约诗人!
【老丫文苑 :创始人】
陈艳丽,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华夏诗词文学社:社长主编》江南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有诗词、散文、小说《老丫》。经常发布在《华夏诗词文学社》《江南诗絮》《都市头条》《北方都市文化》《松原日报》《松花江》《温馨微语》《艺苑百花》《大江诗社》《巴马文化社》《中国爱情诗刊》《花花上酸菜》等报刊与微信公众平台。(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立即删除。183044397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