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还正是黎明前黑暗的那一刻,生产队的铃声便敲响了,社员们在蒙胧中纷纷起床,拿起白天已经磨好的镰刀,奔向麦地。生产队长和会计按每户人口分配割几个畦的麦子,按割多少记工分。有的都是拉家带口去麦地,大人们前边割,年轻的孩子在后面捆。开始割麦的第一天还好,人们劲头十足,割的也快,再到第二天第三天……、,腰酸腿疼,手也磨起了泡,麦秋天气正热,中午时分,汗流浃背,割一把麦子就歇一会,累的直不起腰来,望着长长的地头,呲牙咧嘴的坚持着一镰一镰地向前割麦……。
生产队与割麦同时进行的一项活还有准备打麦场,一个生产队的几百亩小麦打轧需要好几亩地的麦场,拔倒麦子耘起地,牲口套上磂轴轧硬轧实。等麦场干了,小麦正好割完,社员们再人背车拉的把收割的小麦分批运到场里,60年代是用牲口拉磂轴打轧,一个老农手牵牲口一圈一圈转,其他社员用木扠翻,一场接一场,轧完的小麦堆成堆,等刮起大风,再一掀一掀的扬麦,把麦粒和麦糖分离开来,那时的小麦产量低,一个麦秋下来,每户分得很少的小麦用于过年过节吃顿饺子或馒头,平常只是吃粗粮。从收割小麦到打轧下来小麦,种上夏茬庄稼要用一个多月时间。
70年代社会进步了一些,收割仍是用人力,打轧用上小四轮拖拉机了,人们的劳动强度稍微轻松点了。80年代,农业改革,实行了联产承包承任制,农业现代化设施也逐步先进,小麦脱粒机代替了过去的牲口拉磂轴和拖拉机碾轧。尽管是半机械化作业,但是脱粒机脱小麦的年代,人们还是受了不少罪,为了争时间,避下雨,抢三夏,社员们夜以继日的轮班脱粒打轧,说有的站着能睡着不是危言耸听,用煎熬来形容过三夏一点也不过分。
日新月异的年轮,飞速发展的时代,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大型机械化智能化的运用,一改过去的传统劳作,原来一个月完成的三夏现在一星期完成,人们坐在地头,看着一望无际的麦田,听着隆隆的收割机轰鸣声,眨眼间麦粒归仓,丰收的喜悦挂在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