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文字》
桑恒昌
枕甲戈待天明
十万神勇
集结在
刀尖般的笔尖
静候帅旗
迎风而动
人间总总
永不殒命者
难寻这
汉家亲兵
........................
汉文字军事化狂欢的恋歌
一一拜读桑恒昌《汉文字》联想
王传华
返老还童。老树著花。
一一对于桑恒昌先生而言,已经不再是一种美好向往,而是演化为一个真实价值的客观存在。
他拥有一颗“长着青春痘”的心灵,他的系列化新诗绝句,可以见证。
他虽然“脸上长了老年斑”,他的“年轻力壮”的《汉文字》诗歌,可以回答。
史载:在中华文明征途上,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从传说中仓颉造字起源,到现代的规范简化汉字,经历了复杂多维的演变过程。从商代的甲骨文起步,行至西周春秋的金文,再至秦代的小篆、 汉代的隶书、东汉至魏晋时期成熟的楷书、西汉之后的行书与草书、最后到20世纪至今的简化字一一这样一个跨越3600多年的演变过程,将历史记录下来,承载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桑恒昌先生,则是用伟大的诗歌,赋予汉字生命之爱与灵魂之美的一一大声说着神圣光芒的一位富有时代象征意义的诗歌巨人。
《汉文字》这首诗歌,诗人以“老兵”的“年轻”身份,将汉字(尽管鲁迅对汉字持否定态度,他一生都在用汉字书写)塑造为文化的“精锐之师”,既赞颂汉文字的生命张力,又揭示了诗人“以笔为刀”的战士风姿的传承责任。“汉字”在这里,不仅是承载中华文明的“一种符号”,更是跳动着民族魂魄的一一冲杀一切黑恶势力的“神勇”良将,在“集结”静候与“迎风而动”之间,发出了对东方文明薪火守护与创新的吼声!
意象的“军事化”与书写行为的结合,是这首诗歌的生命线。诗人以笔为“甲戈”武器,展示了“汉文字”尤如兵器般具有巨大的杀伤能力。“十万神勇/集结在/刀尖般的笔尖”,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怒水破堤、烈火焚石般的动能。而将汉字意象为“神勇”的士兵,“笔尖”意象为“刀尖”,则凸显了汉文字的锐利所凝聚着的强大的文化战斗力。
“静候帅旗/迎风而动”中的“帅旗”,则是一种文化精神号召力的象征。汉字组建的诗行,恰如一排排列阵的士兵,随时响应文化之神的召唤,展示出一种由静态到动态转换传承的坚韧特性。“汉家亲兵”,则将汉字拟人化为忠诚的大风卫士。诗人在这里强调了汉字对于中华文明建设的守护和保卫作用,从而赋予汉文字以民族性的普遍认同感。 “人间总总/永不殒命者”则指出,在纷繁的世事中,汉文字是“永不殒命”的一种客观存在,它将超越时间而长存,凸显了汉文字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崇高价值。
“难寻这/汉家亲兵”的战略性转折,暗示汉文字的独特性与宝贵性,在古代、现代、当代构成的历史长廊中是无可替代的。至于未来属于这“汉家亲兵”的文字怎样发展壮大,只有天知地晓了。
桑恒昌先生的《汉文字》,伴随着诗歌列阵的奋勇奔流,唱响了一支富有历史意义的汉文字军事化狂欢的恋歌。
2025年5月24日
温哥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