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诗人付凤云端午诗暨名家赏析
半部《楚辞》牢牢支撑起
三千年坚挺的胸脊
作者:付凤云
朗诵:相逢一笑 金玲 安湛 大梅
音频配乐合成:大梅
端午节
早已被国家设定于
挂历、台历、日历的页码里
屈原的形像
早已深深地镶嵌于
镶嵌于中华民族的精神里
看呐!祖祖辈辈把月光和糯米一起淘洗
每粒白珍珠里都住进一条微型的汨罗
我们包扎的何止是棱角分明的绿三角
分明在捆扎——
半部《楚辞》的筋骨
牢牢支撑起
支撑起三千年坚挺的胸脊
看呐!江面被龙舟的力桨翻开
水花里跃起无数个峨冠博带的身影
鼓声是液态的
把整个民族的肝肠都捶打得
一咏三叹!扬眉吐气
看呐!门楣上的菖蒲剑
至今仍在与风霜论辩
而揭开蒸笼时
满屋弥漫的岂止是清香
那是两千年前沉江的月光
终于带着《天问》的韵脚
在我们的唇齿间
完成最温柔的——
复活礼仪
看呐 !苇叶在晨光里折成信笺
我们往汨罗寄出:
三钱艾香 两斛沧浪
一轴被龙舟划破的水经注
鼓声在河床排印
每个浪头都是
反光的问号
菖蒲在门楣校对
替沉沙的玉佩
修改最后的平仄
当蒸汽掀开锅盖
两千年前的月光显影——
每粒糯米都在用
膨胀的身躯
惊起三千丈高的月光
每滴水珠都折射着
折射着那个峨冠博带的威武身躯
看呐!三粒糯米,两行离骚
一瓣被雄黄酒泡软的月光
龙舟的鼓点从很远的地方
把江面捶打成一面铜镜
所有浪头都踮起脚尖
争看水下那顶漂浮的切云冠
艾草悬在门楣上
替不肯低头的诗人
继续保持着
对天空书写的姿势
解开五色绳的刹那
有楚地的风
从蒸笼深处涌出
吹动两千年前的
一件素衣
看呐!一阕被龙舟划伤的九歌
江水开始用波纹誊写
那些沉入河床的平仄
鼓点把空气捶打成宣纸
每个韵脚都站着
一尊不肯倒下的水中的丰碑
雄黄酒在瓷碗里
临摹星图的走向
而解开五色绳时
有楚风从指缝溢出
两千年前的月光突然返潮
将每粒糯米变成
变成会朗诵的舍利
【名家赏析】
心潮载酒祭汨罗
——河北诗人付凤云端午诗欣赏
作者:韩春见
尽忠报国、舍身取义,这爱国主义精神已融化在中华民族血脉里,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澎湃不息。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是一座图腾丰碑!
河北诗人付凤云先生的新体诗,乘端午熏风跨越千山万水,以诗代酒在汨罗江上,荡起了层层涟漪!
这首诗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将屈原的精神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诗中反复出现的“看呐”引领读者进入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如淘洗月光和糯米、龙舟竞渡、门楣菖蒲等,既展现了端午习俗,又赋予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诗人巧妙地将《楚辞》的筋骨、屈原的形象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通过“三千丈高的月光”“会朗诵的舍利”等意象,表达了对屈原的缅怀与敬仰,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复活与传承。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感,展现了诗人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