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端午抒怀二首》 文/纪金东
(其一 下平七阳)
麦熟正农忙,瓜甜恰端阳。
门楣悬艾蒲,襟下系新囊。
酒入雄黄烈,锅开粽箬香。
龙舟江上竞,遥祭汨罗殇。
(其二 上平十一真)
嬴政兵符取,戈矛向楚人。
郢都生奸党,汨水念忠臣。
米粽纷纷抛,兰舟浩浩巡。
离骚传万古,天问诵千春。
【注】
时维乙巳端午,笔者做了三件事。① 在盒马生鲜超市买来新鲜的箬叶、糯米、五花肉供爱人包大肉粽子,儿子更爱吃自家包的肉粽子。②在门楣悬挂上菖蒲和艾草,驱污辟邪。③ 准备五红美食(烤鸭、苋菜、鸭蛋、龙虾、黄鳝),一箱黄酒,在端午节家庭聚餐上享用。
闲暇之余,取出《楚辞》再次阅读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缅怀这位出生于丹阳的爱国诗人,赋诗二首直抒胸臆。
端阳:端阳节是端午节的别称
新囊:刚上市的中草药香囊
汨罗:汨罗江,屈原晚年生活在江边
嬴政:秦国的国君
郢都: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首都,今湖北荆州
汨水:汨罗江
-2025.5.31 与上海 静风斋
点评词
端午文脉里的家国浩歌——纪金东《五律·端午抒怀二首》品鉴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端午节,犹如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千年的文化记忆与民族精神。纪金东先生的《五律·端午抒怀二首》,以诗为舟,溯流而上,穿越时空的长河,将端午佳节的民俗风情与历史厚重熔铸一炉,平仄韵律间奏响了一曲荡气回肠的家国浩歌。这组诗作不仅是对传统节日的诗意描摹,更是对民族精神的深情礼赞,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深沉的家国情怀。
一、烟火人间:端午民俗的诗意铺陈
第一首诗中,诗人以“麦熟正农忙,瓜甜恰端阳”开篇,将端午佳节置于广阔的田园背景之下。“麦熟”“瓜甜”,短短四字,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夏日丰收图景。此时的端午,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农人们在辛勤劳作间隙收获喜悦的时刻,赋予了节日浓厚的生活气息。诗人巧妙地将农事与节令融合,展现出传统节日与自然时序、百姓生活的紧密联系,使端午这一文化符号扎根于广袤的大地之中。
“门楣悬艾蒲,襟下系新囊”,诗人聚焦于端午的传统习俗。悬挂艾草菖蒲是端午最为常见的习俗之一,在民间,人们相信艾草菖蒲具有驱邪避瘟的功效,将其悬于门楣,是对平安健康的祈愿。而“新囊”,即刚上市的中草药香囊,不仅香气宜人,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通过对细节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端午佳节的独特韵味,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充满艾草清香与香囊芬芳的节日氛围之中。
“酒入雄黄烈,锅开粽箬香”,诗人进一步描绘端午的饮食习俗。雄黄酒在端午有着特殊的意义,古人认为饮雄黄酒可以驱虫解毒、避除秽气。一个“烈”字,既写出了雄黄酒的辛辣口感,也暗含着人们在节日中豪爽畅快的心境。而“粽箬香”则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端午的标志性美食——粽子。锅中热气腾腾,粽叶包裹着糯米与馅料,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勾起人们对家的思念与节日的温情回忆。
“龙舟江上竞,遥祭汨罗殇”,诗的尾联将画面从温馨的家庭场景转向波澜壮阔的江面。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之一,江面上,龙舟如离弦之箭,健儿们奋力划桨,鼓声震天,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与团结协作的精神。而“遥祭汨罗殇”则点明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人们通过龙舟竞渡等活动,遥祭投江自尽的屈原,表达对这位爱国诗人的缅怀与敬意。这两句诗动静结合,将热闹的民俗活动与深沉的历史追忆相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
二、历史回响:屈子精神的千年传承
第二首诗则将视角转向历史深处,以“嬴政兵符取,戈矛向楚人”开篇,为读者展现了战国时期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秦国国君嬴政凭借兵符,率领军队向楚国发起进攻,短短两句诗,便勾勒出了战争的紧张氛围与国家存亡的危机。这一背景的交代,为后文对屈原的描写埋下了伏笔,使读者更能理解屈原所处的艰难处境与爱国情怀的可贵。
“郢都生奸党,汨水念忠臣”,诗人将批判的锋芒指向楚国朝堂上的奸佞之臣。正是因为这些奸党的存在,导致楚国政治腐败,国力衰弱,最终走向灭亡。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汨罗江畔,人们永远怀念着忠臣屈原。屈原一心为国,却屡遭排挤陷害,最终投江自尽,他的忠诚与正直,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这两句诗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奸佞的痛恨与对忠臣的敬仰,也引发了读者对历史兴衰与忠奸善恶的深刻思考。
“米粽纷纷抛,兰舟浩浩巡”,诗人再次回到端午习俗,描绘了人们在端午节向江中抛洒粽子、划动兰舟的场景。民间传说中,人们向江中抛洒粽子,是为了让鱼虾吃饱,以免它们伤害屈原的遗体;而划动兰舟,则是为了寻找屈原的踪迹。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了人们缅怀屈原的重要方式。“纷纷”“浩浩”两个叠词的运用,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对屈原的深切怀念之情,也使诗句更具节奏感与感染力。
“离骚传万古,天问诵千春”,诗的尾联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点明了屈原作品的永恒价值。《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诗人在诗中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对奸佞小人的批判;《天问》则以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质疑,展现了屈原对宇宙、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这两部作品历经千年,依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诗人通过对屈原作品的赞美,表达了对屈子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使整首诗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三、家国情怀:传统文化的当代诠释
纪金东先生的这组诗作,不仅仅是对端午民俗与历史的描写,更蕴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诗后的注释中,诗人详细记录了自己在端午节所做的三件事:与家人一起包粽子、悬挂艾草菖蒲、准备五红美食并举行家庭聚餐。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却充满了浓浓的温情与爱意,展现了家庭的和睦与团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诗人通过对传统节日习俗的坚守,传递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力量。
同时,诗人在闲暇之余重读《楚辞》,缅怀屈原,赋诗抒怀,这一行为本身就体现了对民族精神的自觉传承。屈原的爱国精神、高洁品格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面对各种挑战与诱惑,我们更需要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以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诗人通过诗歌创作,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两首五律对仗工整,格律严谨,用词精准。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比、叠词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内容上,将民俗描写与历史追忆相结合,使诗歌既有生动的生活气息,又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在情感表达上,真挚而深沉,既展现了对传统节日的喜爱,又表达了对屈子精神的敬仰和对家国命运的关切。
纪金东先生的《五律·端午抒怀二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端午佳节的壮丽画卷。这组诗作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民族精神的时代礼赞。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诗人用诗歌为我们照亮了前行的方向,让我们在端午的文脉中,感受到家国情怀的永恒力量,汲取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