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吟
文/张小琪
华灯初上,位于城南美食街的李记烩面馆迎来了一天中最繁忙的时刻。穿着大红连衣裙的老板娘红云站在柜台内,如同一朵红通通的云彩。红云聪明能干,家里家外全靠她张罗。
红云正招呼客人,见丈夫李良军从外面进来了就问:“你不是去学校给孩子送东西去了?送到现在才回来?”
李良军说:“早都送去了。咱李记烩面不是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嘛,人家文化馆的同志说咱的材料有问题,打电话叫我去了一趟。”
“去文化馆了?有啥问题啊?”红云疑惑地说。
“不是啥大问题,稍微改改就行了。”李良军说。
“噢,没事就行。你说咱这礼都送了,再找咱的事儿可就说不过去了。”红云叹了口气,接着说:“人家孟记胡辣汤自从挂了个‘非遗’的牌子,吃饭的人多的挤不动,人家都认那个牌。咱家这回要是也评上了,生意肯定也能好起来。”
说到这里红云白了李良军一眼:“这么重要的事,叫你去送个礼你都送不出去,什么事也指望不上你。”
“我不是去了嘛,人家不收啊。”李良军说。
“那我去咋就收了?”
“再说你送人的这块玉佩还是咱旅行结婚时侯买的呢,你倒真舍得。”李良军小声嘟囔着说。
“我也不舍得啊,可现在这社会不送礼能办成事吗?参加审请的多了人家凭啥让你评上?”
李良军说:“人家有工作纪律,评上评不上也是有条件的,你别非要送礼难为人家。”
“我难为谁了?”红云心烦的打断他,“现在饭店竞争这么激烈,再不想法子给咱家提高知名度,以后咱一家老小喝西北风去啊?”
说起那枚玉佩,红云也一阵心疼。
莹润的冰种翡翠上雕着一朵清逸出尘的荷花,荷花周围还飘着几缕翠色,更衬托出荷花的高洁清雅,是她最喜欢的一件首饰。
“好钢就要用在刀刃上,只要能挣个那啥‘非物质’的牌子回来,就值了。”红云这么想着,劝着自已。
“人家文化馆的同志说了,咱家这烩面已经传承了四代人,其它条件也都符合,评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李良军说。
“啥叫应该没问题?口说无凭,现在说的好,最后评不上就晚了!”红云又瞪了李良军一眼,懒得再理他。她在心中已经开始幻想饭店门口挂上非遗的牌子以后店里熙来攘往的繁忙景象了。
几天后的一个上午,红云正在后厨忙活,李良军忽然满面春风的快步走了进来,他边走边高兴的大声喊:“红云,红云,好消息!”
红云一听说好消息立马紧张起来,她惊喜的问李良军:“什么好消息?是不是咱评上非遗了?!”
“是啊!刚才文化馆的同志打电话说是咱评审通过了。”
“哈哈哈,太好了!”红云笑的合不拢嘴。
“过几天牌子一发下来,咱也是‘非遗’认可的老店了!以后咱的生意肯定会越来越好的。”李良军乐呵呵的说。
“肯定是咱那块玉起作用了!不过只要评上了,送人也值了!”红云有些感慨的说。
“还有个好消息。”李良军笑着说:“等一下,我给你看样东西”。他走到收银台,从最下面的一个抽屉里取出一个盒子递给红云。
红云觉得这深蓝色的小盒子无比眼熟,打开一看,自已那块荷花玉佩正静静的躺在盒子里。
她大吃一惊,说话都有些结巴了:“咦,这这,这不是我那块玉吗?我亲自送给文化馆的人了呀,怎么还在咱家呢?”
李良军说:“前两天我去文化馆还记得吧?人家专门喊我过去,退给咱了。”
红云更疑惑了:“怎么退回来了呢,我怎么都不知道啊?这东西也不收,那咱到底评上没有啊?”
“评上了!”
“你没听错吧?”红云不放心的说。
“没听错,人家文化馆的同志说了,他们的评审讲的就是公平公正,只要咱的条件符合材料齐全,就肯定能评上,不够条件的,送啥礼都没用。我怕你再去找人家,所以就一直也没告诉你。现在咱真评上了,以后你也别说啥事不送礼都办不成了。”
红云沉默了,看着手里的玉佩半天没说话。
而此刻,那玉佩上的荷花似乎分外的洁白高雅。仿佛正诉说着:“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作者简介:
张小琪,1973年出生,河南省漯河市文化馆职工,喜爱文学,长年坚持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