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冷雨



青铜宝鉴:中华家训的历史风尘
文/梦在远方
溯文明长河滚滚
拂中华家训历史风尘
只有从“山东颜氏一脉”落笔
才能在中华民族家国情怀面前
肃然起敬,生幸运之心:
此生无愧生华夏
来世还做中国人
千年文脉传家训
万代遗风铸国魂
颜氏庭中明礼义
修身立德守诚纯
勉儿勤学知荣辱
教后谦恭睦友邻
孝悌仁存心内暖
忠廉节义志长存。
紫阳朱子垂规范
格物精思向本真
立志当为家国计
读书不做名利臣
心怀黎庶千般苦
情系江山一片春
清廉自守传家久
正道长行泽世深。
柏庐妙语醒昏聩
勤俭持家德业新
未雨绸缪消祸乱
居安虑患度贫困
怜贫济弱存仁善
报国忧时见性真
半缕半丝知不易
一粥一饭念艰辛。
幸承古训滋肝胆
长沐光辉净魄神
薪火相传家国盛
丹心永驻岁华新
来生再续炎黄志
此世同书育子孙
青铜宝鉴金光闪
长歌奋进启鸿文
颜氏先祖:颜回
孔门“复圣”称尊
圣德熠熠,福泽后世子孙
世代居山东曲阜,瓜瓞die延伸
东汉灵帝时
传至二十四代颜盛,字书震
娶沛国刘氏名门
后赴青州、徐州,刺史之位
为国为民,屡建勋功
公元184年
黄巾之乱,战事祸临
为避纷扰
颜盛率族从山东济宁市曲阜
迁至山东“琅琊临沂郡”
颜盛出任“徐州刺史”
护佑山东沂蒙山一方黎民
颜盛因此被尊为“琅琊颜氏”始祖
逝后葬于临沂城西七里
松柏环绕,樵采有禁
坟茔肃穆,德被(bei)乡邻。
西晋永嘉之乱,风云骤昏
颜含(264~356年)
是颜盛的直系曾孙
举孝廉而不赴任
一心侍奉双亲
父母离世后,
才赴西晋“东海王司马越”处
任太傅参军,后补“开阳令”之任。
西晋时山东开阳城
今山东省临沂市
兰山区金雀山街道附近
司马睿曾在此
韬光养晦,龙气潜隐。
实为琅琊国“国都之根”
彼时,时局动荡
颜含随司马睿镇守下邳pī
曾为其近臣亲信
307年,43岁的颜含
随司马睿衣冠南迁
毅然过江
于南京市,“城南颜家巷”栖身
今南京城中华门附近
他屡任上虞令、东阳太守等要职
皆留美名,仁政爱民
后主管“九品中正”入仕评审
兼管军事财政重任
327年,63岁的颜含讨伐苏峻
运筹帷幄,机智沉稳
封西平县侯
拜侍中、兼吴郡太守,升迁光禄勋。年老致仕,高寿九十三岁
江夏李阐,为其撰碑文
曾孙颜延之,作铭留存:
“颜含过江,建邺立身
吴郡太守,常侍侍臣
三朝辅佐,根底渐深
阀阅之重,楹联可寻
颜氏荣耀,江南有闻。”
颜延之
是颜含“儿子的孙子”,直系曾孙
他生于淝水之战第二年(384年)
东晋小朝庭
侥幸走出了瓶颈口,国势渐稳
但世袭门阀,争权夺利,潜存矛盾
公元420年东晋覆灭,
刘裕称宋代晋
中国南北朝时代
正式拉开序幕
叠代融合,吐故纳新
彼时颜延之36岁
年轻有为,正值青春
永初三年
422年,60岁的宋武帝刘裕
积劳成疾,一命归阴
托国于徐羡之、傅亮、
谢诲、檀道济等顾命大臣
颜延之,谢灵运
深得刘裕次子刘义真信任
刘义真是一个文艺青年
颜延之出入王府,
填词作文,关系亲近,位居上宾
宋少帝即位次年
38岁的颜延之,
受徐羡之等人排挤离开南京
出任始安太守,前往广西桂林
路过浔阳
与陶渊明酣饮,互为知音
经屈原投水处
作《祭屈原文》,情思深沉。
徐羡之等权臣
为“私利”抹黑少帝刘义符
并非为江山社稷,处于公心
刘义真不满朝臣专权
行事放纵,政治稚嫩,终遭厄运
19岁被害,令人悲叹伤神
权力博弈,
让刘义隆走向权力中心
刘义隆就是宋文帝
元嘉三年
徐羡之等人先后被诛
河南邓县人刘湛“走马灯似地”
成了宋文帝刘义隆的“红人”
42岁的颜延之被征还京城
授中书侍郎,领步兵校尉之任
后刘湛与刘裕第四子
彭城王刘义康结党营私
颜延之仕途不顺,心怀怨愤
他作竹林七贤《五君咏》
借古讽今
其中《嵇中散》一诗
辞意激昂,如战鼓阵阵:
“嵇康不迎世,本自餐霞人
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
鸾翮有时铩(shā),龙性谁能驯?”
因此被贬为永嘉太守
440年,宋文帝灭刘湛
颜延之重获朝庭信任
元嘉十九年,国子学重建
61岁的颜延之任国子祭酒
孝建三年,公元456年
73岁的颜延之溘然长逝
文学成就
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如辰。
颜竣,颜延之长子,字士逊
453年,宋文帝被太子刘劭弑杀
逆伦之事,震惊乾坤
刘劭(shào)篡位,失了民心
刘骏起兵讨伐,终登皇位
是为宋孝武帝,天下君临
他倚重颜竣
颜竣总管内外,权倾朝臣
颜竣自恃才能出众
又与孝武帝刘骏,旧交颇深
以为能执掌朝政,长久安稳
然孝建三年后,功高震主
遭孝武帝猜忌生恨
颜竣性格刚直
常非议朝政,擅发议论
后来王僧达
得罪孝武帝母亲“路惠男”被诛前
告发颜竣谋反,有“不臣之心”
孝武帝查证属实
起初,孝武帝不欲杀他
仅作免职处分
可颜竣屡屡借“谢罪”指责刘骏
彻底激怒圣心
459年,他被下狱赐死
妻子儿女被迁往交州
颜延之直系
因颜竣,几乎断子绝孙。
颜延之与颜腾之,同宗远亲
颜延之一脉中断
颜腾之一脉
在刘宋、南齐如藤蔓延伸
颜腾之子颜炳之,生子颜见远,
在南齐末帝时任御史,刚烈忠贞。萧衍篡位,他绝食殒身
忠肝义胆,令士林敬尊
在南齐南梁之际
再次锃亮“颜氏门楣”(méi)
颜见远之子颜协
系颜回三十四世孙
因父亲之故,无法在建康安身
遂投奔江陵萧绎,为书记官
文风典雅纯正,深得萧绎信任
531年,在江陵生下三子颜子推
为家族续存希望之灯
光耀华夏文化乾坤
后来颜子推以一己之身
擎起了
“开创中华家训的历史重任”
梁武帝大同五年
42岁的颜协病故
年仅9岁的颜子推
从此家道中沦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在艰难困苦之中吸呐养份
颜之推,生逢乱世
命运多舛苦辛
九岁失父,慈兄鞠养
尝遍人间酸辛。
十二岁作诗成名
入湘东王萧绎之门
命运之轮,从此转换时辰
十九岁
侯景之乱爆发,建康蒙尘
羯胡铁蹄肆虐
千里荒芜,白骨成坟
颜子推投笔从戎,
随军镇守“武昌军事重镇”
武昌沦陷后
颜子推第一次沦为“俘人”
被侯景押回建康
辗转飘零,身世浮沉
如风中残叶无根。
后来梁元帝萧绎平定侯景之乱
在湖北江凌即位
颜子推再度入仕
却未得长久安稳
公元555年春
西魏来侵,江陵失沦
元帝焚书,悲怆难陈
十万士民,被迫迁徙西奔
颜之推也北上离群
如楚囚困于长安
国破山河碎,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两次被俘,让他见识深沉
看透南朝腐朽,弊病纷纷
褒衣博带,迂腐柔弱斯文
北方尚武,果毅硬朗雄浑
对比鲜明,
他著《家训》传世
警语谆谆:
“勿学浮华,务实为真。”
他与兄长颜之仪同至长安
受北周青睐,才学被珍
颜之仪留仕,和光同尘
颜之推念本,弃官东归
毅然黄河泛舟,勇决南奔
抵达北齐,“梁己成陈”
只好于洛阳栖身
北齐高洋欢喜,赐奉“朝请之恩”
以表示对颜子推的优待和宠信
在北齐十载,宦海浮沉
中枢地方,多是非纠纷
他目睹皇室杀戮,兄弟残狠
以《家训》诫勉子孙,和睦为根
他领悟家风,深知教育为本
探寻人性,实践为魂
北齐朝堂,胡汉混陈
汉人媚上,学语习琴
颜之推坚守底线
不谄媚求荣,气节长存
他观家庭,强调男女有分
指责买卖婚姻,失了纯真
告诫子孙,莫贪利昏
他倡导务实为学
反对虚谈,厌恶考据繁缛
认为经义在于日用行循,
脚踏实地,方为良人
576年,北齐沉沦
晋阳大败,北齐后主逃奔
颜之推欲南投“陈霸先之陈”
却被鲜卑人阻困
北齐国都“邺城”破灭
他再次被俘
三为囚徒,命运弄人。
他作《观我生赋》,
血泪成文,
“一生三化”,道尽苦辛。
他谈读书之道,见解颇深:
“天才或有,读书为门
若无天资,勤学为引。”
反对无用之学,劝诫恳恳
颜之推,乱世中的思想孤舟
在风浪中搏拼
581年,隋朝建立
50岁的颜子推看透了乱世风云
他上言请依梁国旧事
考订雅乐
未被隋文帝杨坚采纳批准
他被太子杨勇召为学士顾问
583年,
他奉命接待陈国使臣
经历了南梁、西魏
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的
思想沉淀,所见所闻
颜之推在隋朝
相对稳定的环境中
总结自己一生的经历和感悟
最终写成了《颜氏家训》
这部著作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体系宏大且内容丰富的家训样本
公元597年,
66岁的颜子推因病去世
不算高寿,但也算得上寿终正寝
《颜氏家训》,智慧留存,
千年之后,余韵犹温。
其言其行,其思其神
如璀璨星辰,闪耀古今,
到了南宋中期,金人入侵
民族危机,家国难稳
加之儒家衰弱,
纲常破坏,礼教废弛残损
朱熹以弘扬理学为己任
力求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
以如椽巨笔写《朱子家训》
全文317字
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
阐述修身治家之道
强调不同社会角色
需遵循相应道德标准
君仁臣忠、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夫和妇顺
以实现家庭和睦与社会平稳
倡导友善处世,
宽容大度,尊敬他人
还要求人们秉持
清正廉洁的品德
不损人利己,不取不义之财
以净华夏郎朗乾坤
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
明末清初
理学家、教育家朱柏庐
字致一,名用纯
江苏昆山人
他自幼勤学苦读
成年后在乡间设馆授徒
喜欢《颜氏家训》
和朱熹的《文集言论》
主张知行并进
其所著的《朱子家训》
原题为《朱柏庐治家格言》
全文仅有54句,五百余字
精辟地阐明了
传统儒家文化中的
修身治家之道,
涉及德行、家庭、祭祀
等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到尽头柏嶙峋
茅庐凌空接地气
中华家训铸精品”
《朱柏庐家训》歌曰: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
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
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
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
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
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
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
须平心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
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2025年5月28月草书于印心书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