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上话古今(八):秦楚古战场
以前,通过杨少敏老师的《话说“焦岱”》,得知焦岱镇吴家寨村五组的袁家坡,有战国时代的战场遗址,陆续出土了秦、楚两国的多件兵器及车马器,计有铜戈、剑、匕首、镞及车饰等。
读后疑惑不解。此地怎么还会有齐楚的战场遗址?楚国到焦岱吴家寨的目的何在呢?心里便记住了这件事。
最近阅读蓝田历史古遗址,发现安村镇代家寨有战国墓群,面积约1.2万平方米,墓葬形制不详。地层内有大量男性骨骼,并随葬有青铜戈或陶罐、鬲等,应该为秦楚交战的古战场瘗埋阵亡将士之墓地。
查《史记》有关秦楚史料,战国时秦楚在蓝田的战事只有一次。
周赧王二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楚怀王十六年(前313),秦发兵攻打韩赵魏三国,迫使韩魏两国与秦国结盟,并联手对抗楚国。为了同秦国对抗,楚国与齐结盟。并以柱国景翠统帅大军驻屯于齐、鲁边境和韩魏两国南,又派三大夫统帅九军向北围攻函谷关以东的曲沃和於中。
秦国打算进攻楚国使其屈服,在此之前,必须瓦解齐楚联盟,以便各个击破。于是秦惠文王派秦相张仪出使楚国,欺诈楚怀王熊槐,许割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与齐绝交后,张仪却说他答应给楚国的只是自己六里的封地。怀王大怒,发动大军进攻秦国。
秦国大庶长樗里疾率军在丹阳大败景翠帅领的楚军,取丹阳、汉中之地。10余万楚军战死8万有余,楚军包括主帅屈匄、裨将逢侯丑以下七十多高级军官被俘。
在秦楚激战时,齐国趁机联合宋国攻魏,攻至魏煮枣,形成齐宋联军对抗秦韩魏联军的东线战场。秦派樗里疾与韩将韩冯率领秦、韩两军迅速回攻救魏,齐军在濮上遭遇惨败。
秦国沉浸在丹阳、煮枣、濮水等连续胜利的喜悦之中,认为楚国短时间内不会再次开战。然而楚国却敏锐地捕捉到战机。秦军主力在东部战场,客观上减弱了秦国可以动员的兵力。趁秦国意志松懈、国内空虚之际,楚国“悉国兵复袭秦”,即集结举国之兵,孤注一掷,在丹阳之战的起点,沿武关道北上向秦国猛攻。
楚国的反击完全出乎秦国意料之外,军事冒险取得了成功,不仅收回了全部失地,而且击破了武关,到达距离咸阳百里左右的蓝田(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秦国腹地渭河平原近在咫尺。
秦国一方面从全国各地调集军队迅速集结于蓝田,待楚军一出武关道北,就与此决战。另一方面,秦国动用外交手段请韩、魏两国出兵进攻楚国的后方。韩魏联军趁楚国国内空虚,趁机攻占楚国召陵,兵峰直逼楚国重镇邓城。
秦楚于蓝田大战,秦军胜利。而楚国因为后方被抄,只能撤退。秦军乘胜尾随而出,重新占领和巩固了汉中的土地,设立汉中郡。
从白鹿原上的遗址看,楚国是多点进攻。当时秦楚的战场,不仅发生在灞川,也发生在白鹿原上,还越过了白鹿原,在焦岱一带作战。穿越的路径就是沿白鹿原东麓,经荆山疙瘩和老虎沟,入焦岱。
只是吴家寨已经远离了焦岱街一带平川,进入了大洋峪深处。鉴于楚军中有车马,无法从更南边的岭上进入,因此应该是是楚军在西南方焦岱川道受到秦军拦截,退入此地,两军交战的。
穿越白鹿原东南麓的这条路线,是西周到前秦时代白鹿原两边联系的常见路径,直到明代还是连接白鹿原两翼的路径。清代时,穿越鹿走沟的路线才成为主要路径之一。
白鹿原东南麓这条路线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在西汉武帝在荆山疙瘩设置长水校尉驻军也可以看出。
唐代,郭子仪也走过这条路。
唐代宗广德二年,仆固怀恩屯汾州,阴召回纥、吐蕃寇河西,残泾州,犯奉天、武功,入长安。郭子仪麾下才数十骑,驱民马补行队,故不能敌。唐代宗不得已幸陕。郭子仪循南山,到灞川,经灞源,赴洛南收兵,大阅兵,屯商州,威震关中。乃遣知节率乌崇福、羽林将长孙全绪为前锋,营韩公堆,击鼓欢山,张旗帜,夜丛万炬,以疑贼。光禄卿殷仲卿先前又募兵蓝田,以劲骑先官军为游弈,过白鹿原,直度浐河,民间纷纷传言:“郭令公来。”虏惧。会故将军王甫结侠少,夜鼓硃雀街,呼曰:“王师至!”于是吐蕃夜溃。
郭子仪所谓“循南山”,就是穿越白鹿原东南麓的路线赴灞川,又一次说明了这条路线的重要性。
二千多年后,秦楚蓝田之战,躺在史书深处。而古战场的遗迹,被深深埋在黄土之下。只有考古使其大白于天下后,人们才会明白白鹿原历史的厚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