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向光,伦理为锚:在创新中守护人类文明的星辰大海
编者按:
科技如双刃剑,AI激活文化遗产需守护原真性,基因编辑突破当敬畏生命尊严。文中以敦煌数字化、癌症治疗为例,强调技术应用须以伦理为锚,构建审查机制,让创新既照亮文明传承之路,亦筑牢生命伦理防线,最终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温暖共生。
科技向光,伦理为锚:在创新中守护人类文明的星辰大海
张庆明
当人工智能用代码复活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当基因编辑技术在癌症细胞图谱上精准“描红”,我们正站在科技与伦理交织的时代关口。这两个看似遥远的领域——AI对文化遗产的“再创作”与生物医学对生命密码的“再书写”,共同叩击着同一个命题:当科技的快车驶入深水区,人类该如何把握方向盘,让创新既照亮未知的边界,又不偏离文明的坐标?
一、人工智能:在复刻与重生中延续文明的温度
AI对文化遗产的“激活”,本质是科技与人文的双向奔赴。敦煌研究院用AI技术将4.5万平方米壁画数字化,让斑驳的色彩在数字空间中重获新生;故宫博物院通过算法解析《千里江山图》的矿物颜料配比,为古画修复提供科学依据。这些实践证明,技术不是文化的解构者,而是跨越时空的摆渡人——它让秦始皇陵的青铜雁阵在虚拟世界中振翅,让甲骨文的字符在神经网络中“说出”商周先民的智慧。
但科技的温情,在于对原真性的敬畏。当某平台用AI“复活”逝者亲人、生成虚拟偶像时,争议的核心并非技术本身,而是对人类情感伦理的僭越。正如费孝通所言:“文化的魅力,在于其背后的生活逻辑与情感记忆。”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应用,应如敦煌AI讲解员“伽瑶”那样——她不仅能背诵2000条壁画典故,更会在讲述“萨埵太子舍身饲虎”时,用停顿与语调传递悲悯的人文精神。这种对文化内涵的尊重,让科技成为文明的“翻译器”而非“改写者”。
二、基因编辑:在破译与重构中敬畏生命的尊严
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如同一把精密手术刀,正在改写人类与疾病的战争史。美国小女孩莉拉因基因缺陷患上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科学家通过编辑她的免疫细胞基因,让她重获健康;CAR-T细胞疗法利用基因改造技术,使部分白血病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从不足20%跃升至70%。这些突破背后,是科技对生命权的终极守护——当癌症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当罕见病患者的基因图谱逐渐清晰,希望的曙光正在冲破医学的暗夜。
但生命伦理的警戒线,始终丈量着科技的边界。从“设计婴儿”引发的基因歧视担忧,到脱靶效应可能带来的遗传风险,科学界始终以如履薄冰的审慎推进研究。2023年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更新指南,明确禁止将基因编辑胚胎用于生殖目的,强调“基础研究应与临床应用保持合理距离”。这种自律,恰如基因编辑先驱 Jennifer Doudna 所言:“我们拥有改变世界的能力,但更需要拥有不让能力滥用的智慧。”当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形成合力,基因编辑才能成为照亮生命的火炬,而非动摇生命根基的火种。
三、科技伦理的共生之道:让创新始终面朝光明
科技与伦理的关系,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的共生。AI在文化领域的应用,需要建立“技术—文化”双审查机制:既评估算法的技术可行性,也考量文化符号的情感承载量;基因编辑的临床转化,需构建“科学—伦理—法律”三重防火墙:从实验室的同行评议,到伦理委员会的风险评估,再到监管机构的合规审查。这种立体化的治理框架,让技术创新既充满锐气,又不失温度。
更重要的是,科技伦理的建构离不开人类价值观的引领。当AI开始学习《论语》的伦理逻辑,当基因编辑技术被写入“全球健康公平”的议程,我们看到的是科技向人性的回归。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在这个算力与心力齐飞的时代,我们既要拥抱“AI复活文化”的创新勇气,也要坚守“基因编辑不碰红线”的伦理自觉——因为真正的科技进步,从来不是单向度的能力突破,而是人类用智慧与良知编织的文明进阶。
结语:以伦理之光照亮科技的未来
站在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的交汇点,我们目睹着前所未有的变革:AI正在成为文明传承的“数字基因”,基因编辑则试图破译生命的“原始代码”。但无论技术如何演进,人类始终是科技的尺度——我们赋予技术以情感,技术才会回馈文明以温度;我们为创新设定伦理边界,科技才能真正成为普惠众生的福祉。
愿未来的AI不仅能复刻敦煌壁画的色彩,更能读懂“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核;愿基因编辑技术不仅能修正致病基因,更能守护“生而平等”的人类尊严。当科技的快车始终行驶在伦理的轨道上,我们终将抵达那个“技术有温度,创新有底线”的美好未来——在那里,科技不是冰冷的代码与分子,而是照亮人类文明星空的温暖火光。
《科技伦理吟》
代码重构壁画纹,飞天袖底守原真。
基因破译生命卷,伦理丈量日月轮。
三重壁垒筑牢处,万缕人文系本根。
且看创新衔暖意,文明星斗映心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