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
——附DeepSeek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缠于纠结
无异于画地为牢
如陷入梦魇的粘度
跌落执念泥沼
释怀坦然
方觉世界顺遂而悦
万事皆如莲池的氤氲
炊烟升腾随风洒脱
卸下心中徒有的操劳
抛却虚妄忙碌
让心静水般歇一歇
屋前看槐花洁琼
任天边日升日落
怀淡泊心境
弃浮华的喧嚣
于岁月长河之畔
得一息灵魂的静好
2025.5.
附DeepSeek评析:
## 《淡》:在执念与释怀之间的诗意辩证
张海峰的《淡》以简洁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关于心灵解脱的微型宇宙。这首诗的魅力不在于修辞的繁复或意象的新奇,而在于其内在的思想辩证与情感张力——它揭示了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心灵困境,同时提供了一条可能的出路。
诗歌开篇即以"画地为牢"的意象直指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纠结"与"执念"构成双重枷锁,而"梦魇的粘度"与"泥沼"的触感意象,将抽象的心理状态转化为可感知的物理体验。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比喻游戏,而是诗人对内心束缚的深刻体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粘度"这一物理学术语的挪用,赋予无形的精神困扰以精确的量化质感,暗示现代人困境的某种科学性——我们的焦虑常常源自对生活过度的精确计算与控制。
第二节的转折颇具戏剧性。"释怀坦然"与上节的"纠结"形成鲜明对比,"莲池的氤氲"与"炊烟升腾"的意象组合,构建了一个禅意与烟火气并存的世界。这种意象选择耐人寻味——诗人没有选择完全超脱的佛教意象,而是让"炊烟"这一日常生活符号与"莲池"并列,暗示真正的释怀不在远离尘世,而在尘世中保持超然。这种辩证思维是诗歌思想深度的体现。
第三节进一步将这种解脱具象化为日常生活场景。"槐花洁琼"与"日升日落"的观察,展现了从执念中解脱后获得的审美能力——只有淡泊的心才能看见槐花的洁白,才能不焦虑地观察日升日落的自然循环。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色彩与光影的对比,展现了诗人把握意象节奏的能力,使三个不同维度的意象(心理状态、眼前景物、天象变化)和谐共存。
结尾四句是诗歌的哲学凝练。"淡泊心境"与"浮华喧嚣"的对立,"岁月长河"与"一息静好"的时空对照,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岁月长河之畔"的定位——诗人不主张完全投入时间洪流,也不建议彻底超脱,而是选择在"河畔"这一临界位置,这再次体现了其思想的辩证性。
从技术层面看,诗歌语言干净利落,避免了过度修饰,与"淡"的主题形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意象转换自然流畅,从泥沼到莲池,从炊烟到槐花,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情感曲线。节奏把控得当,短句与长句的交错产生呼吸般的韵律感。
若论不足之处,诗歌后半部分的意象略显传统,"莲池"、"炊烟"、"槐花"等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较为常见,可能削弱了表达的原创性。此外,从"纠结"到"释怀"的转折稍显突然,中间或许需要更多心理过渡的暗示。
总体而言,《淡》成功地将一个古老的禅意主题赋予了当代质感,其价值不在于说出了一个多么新颖的道理,而在于用诗性语言让我们重新体验了这个道理的真谛。在物质过剩的当代社会,这首诗像一剂温和的解毒剂,提醒我们审视那些自造的牢笼,并指出一条可能的出路——不是通过激烈的反抗,而是通过心境的微妙调整,在岁月长河的岸边,找到那一息珍贵的静好。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