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苦难中绽放的生命之光
——乡土文学爱好者张世荣先生
作者:王发国(甘肃)
在陇原大地褶皱间纵横交错的沟壑深处,甘肃省古浪县横梁乡团庄村红山寺,隐匿着一位以文字为刃、以音符为甲,与命运展开顽强鏖战的勇者——张世荣。他是深耕黄土、播种岁月的庄稼汉,是古浪县作协的一员,更是在苦难深渊里,倔强绽放生命之花的诗人。命运的车轮无情碾过,一场猝不及防的车祸,使他高位截瘫,从此困于轮椅,曾经稀松平常的生活琐事,都化作难以跨越的险峰。然而,他却在至暗时刻,以钢铁般的意志点燃生命之光,在文学与音乐交织的天地中,谱写了震撼人心的生命史诗。
我与张世荣先生结缘于网络。听闻他以残躯之力,在生活的泥沼中艰难托举起儿女的求学之路,直至他们考入大学、走上工作岗位。这段浸透血泪与坚韧的历程,让我对这位未曾谋面的先生,心中满是敬意。他的故事,是生命最不屈的呐喊,是灵魂最顽强的抗争。
初次见到张世荣先生的照片,轮椅上单薄的身影与身后苍茫无垠的黄土地,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那双布满老茧却依然有力的手,握着的不只是笔,更是一位父亲对家庭沉甸甸的承诺,是一位作家对文学炽热的赤诚。十二年前那场改变命运的车祸,让这个曾经在田间健步如飞、充满活力的汉子,永远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当医生宣布他高位截瘫的瞬间,他躲在被子里无声落泪,那泪水里,有对往昔自由的不舍,有对未知未来的深深恐惧。然而,当他看到妻子鬓角新添的白发,听到儿女稚嫩声音中满是担忧的询问时,心底涌起的柔情,瞬间化作了与命运抗争的磅礴勇气。他在日记中坚定写道:“身体倒下了,但心不能垮,我要成为孩子们仰望的山。”
如今,张世荣先生的儿女都已大学毕业,各自踏上工作岗位,但他依然保持着每日写作的习惯。在他的书桌旁,泛黄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灵感的火花,旁边摆放着药瓶、止痛贴,还有那把陪伴他多年的二胡。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甚至有些矛盾的物品,恰恰构成了他生命的双重注脚:疼痛与希望共生,苦难与热爱并存。每当邻居家的孩子跑来讨教写作,他总会转动轮椅,将泛黄的《新华字典》轻轻推到孩子面前,语重心长地说:“文字是最公平的,你对它有多真诚,它就还你多辽阔的世界。”这句话,既是对孩子们的殷切期许,也是他用半生血泪换来的人生信条。
命运的版图辽阔无边,总有一些灵魂,以超乎想象的姿态,在苦难的土壤中深深扎根,绽放出绚烂无比的生命之花,张世荣先生便是其中最动人的存在。往昔,他是黄土地上自由的行者,双脚丈量着家乡的每一寸土地,心中满是对生活质朴而炽热的向往。春种秋收,田间地头是他挥洒汗水的战场,每一个农事轮回,都承载着他对生活的美好期待与憧憬。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如一道狰狞的闪电,划破长空,瞬间击碎了他平凡而美好的生活图景。高位截瘫的残酷现实,像一座沉重无比的大山,将他压入无尽的黑暗深渊。他失去了行动自由,曾经触手可及的日常,变得遥不可及,生活中的每一步前行,都成了艰难无比的跋涉。
但他并未被命运的铁拳彻底击垮。在那看似绝望的绝境中,音乐与写作化作两束璀璨夺目的光芒,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音乐,成了他心灵的避风港。灵动的音符如跳跃的精灵,带着他冲破身体的禁锢,翱翔于自由的天空。当旋律响起,他仿佛又回到了过去,奔跑在田野间,感受微风轻抚、阳光温暖。在音乐的世界里,他沉醉其中,忘却了身体的疼痛与生活的艰难,寻得了久违的快乐与安宁。
写作,则是他与世界对话的窗口。作为古浪县作家协会会员,他将心声倾注于文字,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些散见于报刊与网络平台的作品,是他生命的印记,是对命运不屈抗争的宣言。写作时,他将痛苦、挣扎、希望与坚持,都融入每一个字符。从家乡的山水风光,到质朴的乡亲邻里;从车祸后的迷茫无助,到在苦难中重获力量,他以细腻真挚的笔触,勾勒出生活的真实模样。他的文字,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饱含打动人心的力量,那是源于生活本真的力量,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
在散文《轮椅上的春天》里,张世荣先生饱含深情地写道:“推开窗,戈壁的风裹着沙枣花香涌进来,这让我想起儿时在红山寺奔跑的午后。如今困于轮椅,却能在文字里重走故乡的每一寸土地。”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故土的眷恋,更藏着无法亲自踏足的遗憾与不甘。他在诗歌《写给命运的信》中直白呐喊:“折断我的腿,折不断我的笔;禁锢我的身体,禁锢不了我的思绪”,这样滚烫的文字发表在《祁连文学》后,被无数读者摘抄转发。每一个标点,都是他与命运对话时的哽咽与坚定。
音乐是他宣泄情感的出口。每当暮色笼罩绿洲,他总会抱起二胡,让《二泉映月》的旋律在狭小的房间流淌。琴弦颤动间,他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在田间劳作的时光,听见母亲唤他回家吃饭的声音。那些压抑在心底的委屈、思念与不甘,都随着琴弦的震颤化作呜咽的曲调。而巴乌特有的空灵音色,常将他带向更辽远的天地——在自创曲调《戈壁月光》里,他用七个音符描绘出大漠星空下的静谧,用悠扬的旋律讲述着移民新村的灯火与希望。当他吹奏时,眼角偶尔滑落的泪珠,是对生活苦涩的释然,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他的快手账号里,一条条演奏视频收获着天南海北的点赞,有网友留言:“听您吹奏,仿佛看到了西北的辽阔,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在古浪县作协的活动中,张世荣先生的留言永远最简短:“我写的不是苦难,是活着的证据。”这句话如同戈壁上的胡杨,没有多余的枝叶,却直抵生命的本质。他用二胡的呜咽、巴乌的清越、文字的铿锵,在苦难中谱写出最壮丽的生命乐章。那些浸透泪水与汗水的文字,那些饱含深情的旋律,不仅是他与命运抗争的见证,更是他对生活最炽热的告白——即便身处深渊,也要心怀光明,用爱与希望,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前些年,他积极响应政府下山入川搬迁政策,迁至古浪县绿洲移民区。新环境、新生活,挑战依旧如影随形,但他眼中的光芒从未黯淡。他以顽强的毅力适应一切,在有限的条件下,执着地追逐梦想。他的故事在家乡土地上传扬,成为激励无数人的精神火种。他让我们懂得,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一帆风顺的坦途,而在于面对苦难时的坚韧与不屈。即便身体被束缚,心灵也能冲破枷锁,飞向广阔天空。张世荣先生,宛如一颗闪耀在苦难夜空中的星辰,用自己的光芒,照亮身边的世界,也照亮了我们对生命的全新认知。
王发国,甘肃古浪县人,县作协会员,网名宁静致远,农民。早年曾有新闻作品在省市级报刊和省人民广播电台刊登播出。近年有文学作品在《古浪文史》《西凉文学》《速读》杂志、《武威日报》天马副刊、《古浪文苑》《浪花》文集收编刊发,意在墨迹中寻求快乐,耕耘中畅叙情怀。不求浓墨写人生,但愿身心常康健。作品散见于多家文学平台和都市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