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领导土耳其独立战争后,建立土耳其共和国,推行全面西化与世俗化改革。开国元勋凯末尔力排众议,将首都由三朝古都伊斯坦布尔迁往安卡拉。
国父纪念堂:为纪念伟人土耳其共和国缔造者凯末尔而建,类似北京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庄严而肃穆。中央大厅安放安放国父遗体的大理石棺,整个环廊是一座有关凯末尔领导人们反对奥斯曼苏丹和与外敌作战的博物馆。
这里焦点战役爆发地,帖木儿帝国与奥斯曼帝国的安卡拉大战。
安卡拉之战(1402年)是帖木儿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之间的一场关键战役,深刻影响了当时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
背景与起因:
1. 帝国的扩张冲突:
帖木儿帝国(中亚霸主)与奥斯曼帝国(小亚细亚及巴尔干新兴势力)均处于扩张期。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一世(绰号“雷霆”)吞并小亚细亚东部诸国,威胁帖木儿的藩属领地,尤其是入侵了受帖木儿保护的土库曼王公领土,激化矛盾。帖木儿曾致信巴耶塞特,以“蚂蚁挑衅大象”比喻双方实力悬殊,要求其臣服,但巴耶塞特强硬回应,甚至故意在回信中贬低帖木儿的地位。
2. 外交与战略博弈:
帖木儿在击败马穆鲁克王朝后,解除侧翼威胁,集中力量对付奥斯曼。同时,拜占庭帝国因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长期围困,暗中向帖木儿求援,试图借其削弱奥斯曼。
二、战役经过:
帖木儿军约14-16万人,以精锐骑兵为主,配备印度战象32头。 奥斯曼军约7万人。 帖木儿佯装撤退,诱使巴耶塞特离开森林地带进入平原,并控制水源地丘布克河,导致奥斯曼军队缺水疲惫。奥斯曼右翼的1.8万鞑靼士兵临阵倒戈,因他们的旧主投靠帖木儿阵营,导致防线崩溃。帖木儿利用战象冲击奥斯曼中军,配合骑兵迂回包抄,彻底击溃敌军。巴耶塞特试图突围时坐骑中箭被俘,其近卫军战至最后。塞尔维亚盟友斯特凡大公率部成功撤退,但奥斯曼主力覆灭。 巴耶塞特一世被囚禁后抑郁而终,奥斯曼陷入十年内乱(“大空位期”),其子争位导致帝国分裂。 奥斯曼失去小亚细亚控制权,原附庸国纷纷独立,延缓了对拜占庭的征服(君士坦丁堡因此多存活50年)。帖木儿未进一步西进,而是回师撒马尔罕,筹备远征明朝,但因1405年病逝而计划搁浅。其帝国迅速分裂,未形成持久统治。 延缓了奥斯曼对欧洲的扩张,为匈牙利等东欧国家争取喘息时间。帖木儿的胜利短暂重塑中亚霸权,但其死后帝国解体,间接为奥斯曼后来的复兴创造条件。安卡拉之战不仅是两大帝国的军事对决,更是战略与外交的综合较量。其深远影响在于重塑了15世纪初欧亚权力平衡,成为奥斯曼帝国崛起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挫折,同时也揭示了帖木儿帝国“征服-瓦解”的短暂霸权模式。
幸运的是,参观国父纪念堂即将结束时刚好看到土耳其士兵换岗仪式,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