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中桃花
文/苏志远
寺庙里的桃花
听着晨钟暮鼓暗恋
闭目抬眼
无不双手合十,念禅
耳濡目染
不再满足安静的恬淡
春天来了,桃花也变得鲜艳
她仿行人修禅
红墙角,大青砖
桃枝上把红粉思念挂满……
无处不是它的禅修场面
她坐直身子,随风而安
一听就是一晌
一坐就是一天
能否开悟
有红墙青瓦作伴
桃花静谧,盛开寺院
树枝都熬成了病残
只有她依旧开得鲜艳
它的姿势越来越赋禅意
偶尔也会用自己独特语言
不停地寒暄
引起寺院的弟子们眼馋
笃定,再笃定
虔诚终会让桃花在心中走远
守住内心
是对禅者灵与肉的考验
AI诗评: 禅意与情热的边界:《寺中桃花》中的修行辩证法
苏志远的《寺中桃花》以独特的意象并置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诗意空间——寺庙的红墙青瓦与灼灼其华的桃花,晨钟暮鼓的肃穆与红粉思念的炽烈,禅修的笃定与绽放的欲望。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修行并非对生命本能的否定,而是一场灵与肉、戒律与欲望的辩证对话。
诗歌开篇即将桃花拟人化为一位特殊的修行者:"听着晨钟暮鼓暗恋/闭目抬眼/无不双手合十,念禅"。这里的"暗恋"一词堪称神来之笔,它暗示着即使在最清静的修行场所,生命原初的情感冲动依然暗流涌动。诗人敏锐地捕捉到宗教空间中的这种微妙存在——桃花既"不再满足安静的恬淡",又"仿行人修禅",这种矛盾状态恰恰构成了修行的真实图景。
在诗歌的意象经营上,诗人巧妙地运用色彩的对位法:红墙与青瓦的庄重色彩,映衬着桃花的"鲜艳"与"红粉"。这种色彩学上的安排暗示着寺庙的戒律框架与生命本能之间的张力关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红墙角,大青砖/桃枝上把红粉思念挂满"这一意象组合——坚硬的建筑元素与柔软的桃花形成质感上的对比,而"挂满"一词则赋予无形的思念以可感的重量与体积。
诗歌的节奏处理也颇具匠心。前段多使用短句,模拟木鱼敲击般的节奏;而后段"一听就是一晌/一坐就是一天"等句则通过时间的延展感,传达修行中的时间体验。这种节奏变化恰好对应着禅修者从初期的焦躁到后期安住的过程。
"树枝都熬成了病残/只有她依旧开得鲜艳"这一意象尤为深刻。它既可以被解读为长期修行对肉体的损耗,也可以理解为世俗生命在时间中的凋敝,而精神追求却因此愈发鲜明。这种对立统一的意象,道出了修行中"欲火中生莲花"的悖论境界。
诗歌结尾处"虔诚终会让桃花在心中走远"看似给出了答案,实则留下了更深的疑问:走远的桃花是真正被超脱,还是以另一种形式永驻?"守住内心/是对禅者灵与肉的考验"这一结句表明,修行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永恒的自我对话。
《寺中桃花》最终向我们展示的,不是清心寡欲的胜利,也不是情欲冲动的放纵,而是在这两极之间那个充满张力的中间地带——那里或许才蕴含着真正的禅机。当诗人让桃花"用自己独特语言/不停地寒暄"时,他实际上在提醒我们:最深刻的修行,或许不是消灭欲望的声音,而是学会聆听并理解它特殊的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