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屈原岗 范良义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个全国唯一用屈原名字命名的山岗--屈原岗。岗址位于河南省西峡县回车镇屈原村,这里是屈原“扣马谏王”故事的发生地。
村内存有古老的“屈原冈”石碑(原碑用的 冈 字)和“屈夫子庙”。石碑用玻璃罩护着,还建有碑亭。该碑立于清代宣统三年(1911),“屈原冈”三个字用青铜铸就。
屈夫子庙 是一座具有清末建筑风格的砖木结构瓦房。庙门上方悬挂的扁额上写着“屈原庙”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庙内供奉着一尊金光闪闪的屈原塑像,他身着红色披风,神态威严。塑像前的供桌上摆放着香炉、烛台和一些供品,香烟袅袅不绝。每逢端午节,总有村民和香客敬上当地的槲叶粽。
塑像的后山墙镶有清戊寅年间(1878)内乡县知事高袖海 题写的石碑文,石碑正中竖写着“楚三闾大夫屈子神位”。左右两侧镶刻着一副对联,上联为:清节表三闾想当年芷泽行吟香草空馀骚客赋;
下联为:忠魂昭一代怅今日菊潭奉祀落英犹是楚臣餐。 横批为:清忠一世。
庙内的墙壁和木梁上撰刻着大量楚国风格的壁画。这些壁画色彩鲜艳,人物栩栩如生,生动地描绘了屈原的生平事迹以及楚国的风土人情。其中的一幅描绘的正是屈原“扣马谏王”的场景,用艺术形式再现了屈原在此岗“扣马谏王”,劝阻楚怀王前去武关与秦王会盟的历史事件。怀王刚愎自用,不听劝告,执意前往,结果客死他乡,酿成悲剧。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无名岗,后来为纪念屈原而被命名为“屈原岗”。
中国屈原学会的专家曾到这里考察,发现庙内的壁画与湖南长沙马王堆里的壁画有相似之处,同时还在墙壁上发现了唐代的方砖。由此推断,屈子庙在唐代已经修建,后又经过历代修缮。这里不仅是一座纪念屈原的庙宇,更是一座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宝库。
屈原庙对面的红色檐角下,黑色碑刻上的金色字迹在光影中闪烁:“屈原第一庙”、“照古腾今”、“屈子清正”、“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永放光辉”等名人题词,每一笔都镌刻着崇拜者对爱国诗人的深情仰望。
屈氏源于封地南阳。屈原出生于湖北姊归,名平,字原。少年时特别聪惠,志向远大。成年后曾辅佐楚怀王,任三闾大夫和司徒之职,后因遭谗去职。在楚顷襄王时被放逐,饱受流浪之苦。在郢都(楚都)被秦军攻破后,他深感楚国的命运已不可挽救,自己的政治理想也无法实现,遂自投汨罗江而死,这天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
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被誉为“中华诗祖”。他的遗作存《离骚》1篇,《九歌》11篇,《天问》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夫》各1篇。
因其对和平的追求以及对世界文化所做出的卓越贡献,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世界纪念四大文化名人,其中之一就是屈原。
如今,屈子庙 被西峡县政府确定为“西峡县文物保护单位”,护卫在屈原岗小学的大院内。进入大院,首先映入游客眼帘的是一座洁白的屈原塑像,他身姿挺拔,目光坚定而深邃,仿佛在感叹着今日中国的光明和伟大!
如今,屈原岗当地的村民们“过端午.祭屈原”的习俗蔚然成风,戴香嚢、饮雄黄酒、包槲叶粽、诵屈原诗赋…以多种形式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西峡县人民政府连年在屈原岗举办“屈原文化旅游节”,培育屈原文化,传承爱国精神,发展旅游事业。
在学校大院的墙壁上,新绘的一幅幅彩画,讲述着屈原的人生故事,陶冶着年轻学子们的爱国情操。
2025.5.26于西峡
作者简介
:范良义,男,西峡县人,退休干部,经济师,新闻和文学爱好者。曾任西峡县新闻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高校秘书集团兼职研究员、河南商报特邀通讯员、西峡县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委员等职。著有《西峡县集体工业志》等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