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魂赓续与妈祖文化(外1篇)
林居正
今年4月20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福建莆田湄洲岛妈祖(天后娘娘)祖庙举办盛大的祭典活动,纪念妈祖诞辰1065周年。妈祖祭典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是源于宋朝,经元、明、清不断扩充发展的民俗活动。妈祖祭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与陕西黄帝陵祭典、山东曲阜祭孔大典并称为“中华三大祭典”。
妈祖祭典虽是民间民俗活动,更结合了古代宫廷祭礼,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了中华民族对至真至善美德的推崇以及征服自然、护国庇民的美好愿望。妈祖祭典,每年在妈祖诞辰(农历三月廿三)、羽化升天日(农历九月初九)以及妈祖文化旅游节等。祭典队伍分66人、168人、319人的小、中、大型三种规模,有通赞、仪仗队、仪卫队、司礼生、舞生等,大型祭典增加乐生、歌生。仪程依次为响鼓三通、鸣礼炮、队伍就位、迎神、上香、奠帛(先盥洗)、读祝文、行“三跪九叩”礼、行“三献”礼奏“三献”乐(伴舞)、焚祝文祝帛以及送神等,最后在悠扬神圣的乐曲中礼成。整个过程大约持续45分钟。
当然,作为福建林氏九牧分支的后裔,我们共同敬仰和推崇林氏始祖、“天下第一宰相”比干(公),海神妈祖林墨和“虎门销烟”民族英雄林则徐。
据《史记》记载:武王入殷,建比干之墓。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魏孝文帝因墓建庙。历代统治者多有祭祀、维修或封谥或扩建,尊崇忠烈,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孝宗皇帝扩建后奠定现在的布局,为庙墓合一的经典建筑群。
历代官祭和民祭形成了丰富的祭祀习俗。祈福避禳、求财问禄,浓郁的财神信仰,经久不衰,香火鼎盛。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四和十月廿五,海内外比干后裔、林氏儿女纷至沓来,拜谒先祖、传承家风,使比干精神得以光大发扬。
我们知道,在比干庙前,生长了一株独特空心柏树,她已在风中摇曳了千年。这棵商周古木的奇特造型,暗合着三千年前那位剖心直谏的忠臣传说。比干,这位以生命践行"文死谏"精神的商朝少师,不仅以悲壮之姿定格在历史长卷中,更以独特的文化基因,在中华文明的肌理中绵延传承。当林氏族人从卫辉祖庙捧起一抔黄土南迁时,他们携带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谱系,更是一种文明的精神火种。
殷商甲骨文的裂纹中,隐藏着比干谏纣的历史烙印。当这位"天下第一宰相"在摘星楼前说出"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时,这不仅仅忠烈精神的时空投射,更是剖心者在人民心中的永生。我们可以认为,比干不仅仅是“天下第一宰相”,更是“天下第一忠勇”。当青铜时代的礼乐文明正经历着剧烈震荡之时,比干选择以最惨烈的方式完成臣子的终极谏言,其心虽被剜去,却在华夏文明的精神殿堂中铸就了永恒的忠魂丰碑。
卫辉比干墓的封土之下,埋藏着中国最古老的忠烈祭祀传统。自北魏孝文帝始建庙宇,历代帝王四十余次御祭,使这里成为见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礼制的活化石。比干墓前孔子剑刻"殷比干莫"碑,不仅成为天下第一碑,更将儒家伦理与上古忠烈精神完美焊接,构建起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坐标系。
当比干夫人妫氏怀胎六月逃往长林石室,这个诞生在林野之间的婴孩,注定要成为中华姓氏迁徙史上的关键符号。林坚的诞生传说,暗合着上古氏族在文明危机中的生存智慧。从"子"姓到"林"氏的转变,既是避祸求生的现实选择,更是将精神血脉寄托于自然图腾的文化隐喻。而福建林氏与其姓氏迁徙一样,是文明南渡,更是忠魂南渡。
晋代衣冠南渡的烟尘中,林氏族人跨越淮河的身影,勾勒出中原文明南迁的典型路径。当这支携带忠烈基因的族群在闽越山地扎根,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北方的农耕技术,更在武夷山脉的褶皱间重构了精神家园。泉州比干庙的宋代石雕,将中原祭祀仪轨与闽越巫傩文化熔铸成独特的文化合金。
莆田九牧林氏的"双阙家声",在闽中大地敲响文化复兴的钟声。这个走出"一门九刺史"的家族,将比干精神转化为耕读传家的实践哲学。宋朝仁宗皇帝,专门为福建九牧林氏题写“忠孝”,并加盖御印!从此,九牧一族更加坚定以“忠孝”传家。当林默娘从湄洲湾走向四海之滨成为妈祖,林氏“忠孝”文化完成了从陆地伦理到海洋文明的创造性转化。
近代中国的风云激荡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恰似先祖比干剖心直谏的现代回响。这位"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用经世致用的实践智慧,将传统忠烈精神注入近代民族救亡的洪流。从林森主政的国民政府到海外林氏宗亲会,比干文化基因在全球华人社会不断裂变新生。
在福州乡下林家祠堂里,镌刻着"忠孝传家"的匾额与当代艺术展览相映成趣。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揭示着比干精神永续传承的奥秘:当文化基因具备足够的开放性和适应性,三千年不过是一次文明的深呼吸。从黄河到闽江,从甲骨文到数字代码,比干剖心处生长出的精神之树,仍在新时代的土壤中萌发新枝。
任性奢靡与惜福留余
林居正
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正厅高悬着一方“留余匾”。“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的箴言,在斑驳的匾额上流淌了三百余年。这座跨越明清民国的中原第一豪宅,用十二代人的传承,在匾额上镌刻着中国商道最深邃的智慧:真正的财富不是金银堆砌的屋宇,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德性光芒;真正的传承不是财富,而是以身作则可以承载厚福的道德与品行。
康氏家族的发迹始于明初的漕运,却在康大勇弃官从商时完成蜕变。最关键也是身体力行践行“留余”行为则是:康应魁七十大寿当众焚毁贫户债券,康鸿猷捐银百万修建黄河大堤,这些看似“愚蠢”的义举,实则是深谙因果循环法则、超越时代的大智慧。正如道德经所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徳不立,不足以聚财!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正因为他们深谙“财如流水”的古训,懂得让财富在德行中循环,在舍得中成千上万倍地放大与增值,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如果不懂得庄子的“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的道理,康家盖上如此庞大的“康家大院”,则是巨大的消耗,子孙后代便会很快归于“平凡”。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邪恶重罪,五代绝嗣!总之,在任性奢靡之余,康家始终保持着对财富的敬畏和对“留余”实实在在的传承。这种敬畏最终化作庇护家族十多代兴旺发达的祥云。
同样地,山西有乔家大院。晋商巨擘乔致庸作为商业奇才,所构建的金融帝国曾让日升昌票号汇通天下。然而,乔致庸花费巨资建设乔家大院,其规模可与康家大院比肩,其规格则高于康家大院!乔氏则沉迷于雕梁画栋,任性奢靡有余,真正“留余”不足,乔氏子孙很快归于“平凡”,淹没于芸芸众生之中!
当乔家子孙把诚信为本的祖训并之脑后,让金融利益位于锱铢必较,早就注定了:乔家大院这座北方民居建筑的明珠,很快便渐渐黯淡了光华。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任何豪宅居正、居所,子孙后代居住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00—200年,之后都会成为无人居住的“遗产”。
乔家大院的兴衰轨迹,恰似《史记·货殖列传》中“富不过三代”的谶语,道破了单纯依赖商业技巧的脆弱性,昭示着以美西方“丛林法则”,以及人们对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误解,培养与成就的不少“精致利己”者,并为“精致利己”者提供了为人处事的底层逻辑和法则!而他们殊不知,舍得的真谛与因果循环法则!
汉.班固《汉书.韦贤传》有曰: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遗子千金,教艺一身;遗子黄金满ying,不如教子一经。林则徐则说,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当然,更有这样古训:留财于子孙未必能守,留书于子孙未必能读!
我则认为,留余不仅仅是留下财富,更重要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给子孙后代作表率,留下敬畏、感恩、悲悯、平等、无我之高尚品德!
事实上,几千年中国,有几个灿若星辰的千年望族,给出了启示和答案:千秋传承不离道德,万世传承无非悲悯!当今,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则具备如此“高义”与格局!
当范仲淹创设义庄时或许没有想到,他播撒的德性种子会在江南钱氏家族结出惊世硕果。从吴越王钱镠"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的祖训,到钱学森、钱三强等科技巨擘的辈出,这个家族用千年时光演绎着德性传承的奇迹。他们的故事印证了《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古老预言,德性如水,既能载舟,亦能滋养文明。
历史长河中的盐铁巨贾、红顶商人早已化作尘埃,中国大学“教父”虽然赢了红顶商人,却彻彻底底地完败于酒醉金迷、挥金如土的儿子“盛四”!大贪中堂“李鸿章”,巨大财富与财产,也被其子孙败得精光!
然而,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依然在岳阳楼回荡,当钱镠王的《钱氏家训》唯一被列入国家“非遗”,当我们凝视留余匾上那些被岁月浸染的字迹,恍然看见中国传统文化最本真的模样:真正的家族传承,不在青砖黛瓦间,而在祠堂香火中;不在财富数字里,而在家训家风之中。其中,人的德性才是穿透时空的硬通货,是人类文明及其永不贬值的黄金储备。
几千年历史无数事实证明,祖父辈言行与思想对于子孙后代有重大影响。作为长辈,传给子孙后代最重要的不是财富,不是技能,不是书籍,不是知识,而是率先垂范地培养子孙后代根深蒂固的因果思维,融入血液的敬畏、感恩、悲悯、平等、无我的自觉,刻在生命里的因上精进、果上随缘不屈不饶的精进、坚强和智慧!
十多年前,中国佛协原副会长、浙江普陀山原全山方丈上戒下忍大和尚,专门我撰写了“惜福臻善”墨宝,我珍惜地挂在寒舍的大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