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 苇
鲁昌贤
村庄外的小河里不知何时长满了芦苇,芦苇郁郁葱葱地生长着,一河道的绿溢出河面,仿佛绿色绸带在风中舞动,随河道延伸着。记忆中村庄外的小河里是没有芦苇的,今天在此处见到了芦苇自然感到惊喜和疑惑,惊喜的是这茂盛的芦苇丛中,一根根芦苇头尖尖的,像箭镞样,昼夜不停地往上蹿。昨天还与水面相齐,今天已高出水面许多,如少女样娉娉婷婷。可见芦苇有种非同一般的生长速度和只争朝夕的精神。疑惑的是今天这满河道的芦苇是从哪来的?它既不是本地原生的,也不是农人栽种的。关于这芦苇的来由我已问过农人,农人也说不清,大概这芦苇是随风或顺水飘来的吧?想到一粒飘飞来的芦苇种子,在此处落地发芽生根,既要抗御河水的阻水,又要适应这片陌生的土地,长成今天的样子实属不易啊!可以想像这河沟中的芦苇曾经历过多少险阻磨难,才成就了今天的繁茂昌盛。
这河沟里的芦苇尽管不是土生土长的,但也不是外来物种,不会像“加拿大一枝黄花”样成为生物入侵者。芦苇自古有之,《诗经·秦风·蒹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中蒹葭,即芦苇也。作家孙犁也在《芦苇》一文中,描绘出芦苇的实用价值,如织席、铺房、编篓捉鱼等,展现了人们与芦苇的紧密联系,体现了人们的勤劳与智慧。从古到今都有人有时会将生活、情感与芦苇相联系。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枫叶荻花秋瑟瑟”喻自己被贬江州的孤寂心境与人生无常。
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有“芦衣顺母”,讲述孔子弟子闵子骞以德报怨、感化继母的故事。闵子骞生母早逝,父亲续弦后,继母偏爱亲生儿子,虐待闵子骞。冬天时,继母给亲子用丝绵做棉衣,却用芦苇花为闵子骞做袄,看似厚实却不御寒。一次闵子骞为父亲驾车时,因寒冷无法握住缰绳,父亲怒而鞭打他,结果芦花从破衣中飞出,真相大白。父亲欲休妻,闵子骞劝阻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继母深受感动,从此善待他。
芦苇有时也被人曲解,明代大学问家解缙有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联中芦苇和竹笋便成为轻薄、空洞、无知的代名词。
眼前河沟里的芦苇茂盛地生长着, 叶片互生于直立的茎秆上,带状修长。这时有两位村妇正在采摘芦苇叶。不用问,我就知道她们将用采摘的芦苇叶包粽子。因为每年端午节时,家乡的人们会用芦苇叶包粽子。芦苇叶修长的形状和柔韧性便于折叠包裹,同时芦苇叶煮沸后不易碎裂,且自带清爽香气,与糯米口感相得益彰。因此苇叶粽便成了家乡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传统美食。
一阵风来,河沟里的芦苇拥挤着向我站立的岸边扑来,仿佛想拥抱我这位乡友似的。我伸手拽住一根芦苇的叶片,感觉自己仿佛抓握着久别重逢友人的手样,瞬间一种热情、温馨、美好在心中升腾……
作者简介:鲁昌贤,安徽省霍邱县人,偶尔码点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