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剧本《刘小妹托孤》创作前后
作者/ 闫照有
2021年12月,我的小戏剧本《刘小妹托孤》又获得了市一等奖。故事的素材来自于鄂豫边根据地时期、一位姓刘的红军女战士在邓(庄铺)、焦(竹园)保卫战中,把尚在襁褓中的女儿扔在路边,参加战斗、保卫根据地,令人为之动容泪下的真实故事。剧本完成于2018年年底。
获得这个素材的经过是:2018年,我和瑜廷王局长、文化周主任等集体编著《泌阳革命老区发展史》。忆是在8月的一天,我们到原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发祥地邓庄铺去采访,当时参加座谈的有烈士李耀堂的女儿李文俊、女婿徐朝峰等,都是本村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他们亲历或亲闻了根据地当年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如王国华、周骏明等领导人的革命活动,邓庄铺造枪厂;妇女识字班;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的诞生;还有1938年1月,那场邓(庄)焦(竹园)保卫战的经过。其中一位(忘记姓名)老同志在讲到在那场战斗中,有一位姓刘的红军女战士,在参加战斗时,把自己才6个月的女婴扔(放)在路边,后被本村肖湾一位叫肖聋子(绰号)的农民捡(抱)回家,养大后,又被刘领走的事儿。一边是红军女战士放下亲生骨肉,去参加保卫根据地的战斗,一边是抱走养大又领走,就是这么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采访结束后,那个英勇伟大的红军女战士感人至深的故事,始终在我的脑海里萦绕。也激发出我的创作灵感,决定要用戏剧形式给它表现出来。
后来,我也查了有关鄂豫边革命根据地(邓庄)当时的红军战士资料,也真无法确定这位姓刘的红军女战士真实姓名。其实这并不重要,姓氏是真实的,故事也是真实的。因为就截取“托孤”这一主要情节,遂确定为独幕剧。开始定的题目是《刘小妹战场托孤》,后来去掉了“战场”二字。当时定题目给我启发的是,三国演义里的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人家讲的是刘备兵败夷陵,临终托付帝位后事于诸葛亮等人的故事,而我要讲的是红军战士上阵前、托付自己婴孩于老区人民的故事。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托付的内容意义更是不同。剧中共有两个人物,那位刘姓女战士就取名叫刘小妹,那位参加担架队、原叫肖聋子的农民就取名叫肖大龙。前者作为红军战士的形象化身,后者也作为边区人民的形象化身。开场幕徐徐拉开,报幕员也首先简单介绍了这部戏的真实背景故事。
戏的情节并不复杂,剧情也主要由对唱展开。在邓、焦保卫战的背景枪声里,刘小妹怀抱婴儿上战场,然后往路旁“一扔”(放),后面作为参战抬担架的民兵肖大龙“一捡”(抱)。围绕二人的“放”和“抱”,开始了大段大段的对唱,也是情感铺垫。主要是刘小妹对怀中似乎懂事的小女儿泣诉着边区人民对红军的热爱,尤其唱道“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 ,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 ,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位亲人送他上战场。”对根据地人民爱我红军,支持红军博大胸怀予以真情赞美。肖大龙唱出的则是边区自从有了红军队伍,军民团结,建设保卫边区,帮助人民劳动生产,传播革命种子,暖透老区人民心的桩桩实事,表达了对红军战士的无限热爱和真情感激。
戏剧的高潮也是整个戏的动情点是:刘小妹给孩子做最后告别一节。当我写到刘小妹解开上衣、为孩子最后一次喂奶,含泪吻别孩子,肖大龙接过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并嘱咐肖大龙今后要教育孩子知道自己是“父母生来,边区人民养”,“从小要教育她爱党爱国爱人民”,肖大龙也唱出承诺“边区在,孩子就在,边区人民就是孩子的亲爹娘”时,对我们的红军战士、对我们边区人民的无限敬佩和感动之情已使我泪眼模糊,心潮激荡,让我欲写不能、几次停笔。此时,仿佛我就在那个感天动地的场景里。刘小妹作为战士她爱边区,作为母亲她又疼孩子。一边是保卫边区枪林弹雨的战场,一边是要抛下自己的亲骨肉,是保边区,还是要孩子,她内心的抉择纠结可想而知。但在保卫边区的革命大义面前,她选择了前者,宁可牺牲自己的亲骨肉也要保卫革命边区,保卫革命成果,保卫边区人民。多么高尚的刘小妹,多么伟大的红军战士!此刻我想,她不仅是鄂豫边区泌阳人民的刘小妹、英勇的红军战士,也是全国十五块革命根据地人民共同的刘小妹、共同的英勇红军战士! 而肖大龙也是无愧于鄂豫边革命根据地,无愧于革命老区的英雄人民!他们交接过的不仅是一个红军战士的亲骨肉,也是鄂豫边根据地人民共同的亲骨肉。保护抚养的不仅是刘小妹的血脉后代,也是革命的红色基因、祖国未来保卫建设的接班人。让刘小妹有后、根据地有后、革命有后,祖国未来有接班人,这是多么伟大的英雄主义、革命大义的交接,沉重无比的责任托付啊!想到这里,有谁不为这场托孤之事动容呢?
获奖后的主要启发:一是,要以新闻人的敏感去捕捉艺术创作信息。在深层意义上分析处理题材内容,选择适宜表现方法,最大化利用好得到的素材价值。二是,在平铺的叙事情节里构思动情高潮。这场戏虽有强烈的政治意义,但也没有大的跌宕起伏情节,如何推向高潮,就要有撼动直击心灵的小情节。一边是血与火的战场,生死未卜的冲锋战斗,在与自己亲骨肉婴儿的生死离别关头,刘小妹真是有爱要对女儿、有情要对托付人诉说。于是就有了刘小妹给女儿的最后喂奶和吻别。一位作家曾说过:“只有打动自己的作品,才能打动别人” 这话真的没错。所以在那次的颁奖会议上,一位评委老师针对这部作品评论说:这才是我们文艺工作者歌颂赞美英雄的好作品。
写完以上文字,我也设想呼吁:有关部门应以这个真实故事原型基础,在焦竹园革命纪念广场为刘小妹立一雕塑,以供永久的教育瞻仰和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