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说洛阳(120)——口若悬河(原创首发)
——洛阳白江永撰文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晋书卷五十·列传第二十》载:郭象,字子玄,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著碑论十二篇。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郭象(252年——312年),字子玄,河南洛阳人。西晋玄学家。有一部原创的哲学著作《庄子注》,别成一书,“儒墨之迹见鄙,道家言遂盛焉”。流传至今。
郭象“独化论”是中心理论 其手法原则是霸、王道,自作聪明、随意裁剪,以合己原有之心理。
一曰:“虽寄之人事﹐而本在乎天也”结果暗示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心理主张。
二曰:“物各有性”,人何尝不然”结果暗示他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的心理主张。
三曰:“天理自然”,“天性所受”“谓之无为也”结果成了暗示他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心理主张。
郭象的“独化论”片面强调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的“自得”。
郭象从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出发,强调一切事物都“独化而足”。坚持“不识不知而冥于自然”的神秘主义。
郭象玄学的主旨集中凝结在“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这个命题之中。所谓玄冥之境,意思是整体性的和谐。国家政治如果出在这种状态之中,人们所向往的正常的封建秩序也就得到了实现。但是郭象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这种和谐状态是不存在的,“八王之乱”破坏了这种和谐。在郭象看来,掌握权势兴风作浪的八王都是一些“贪婪之人进躁之士”,把当时的现实危机归结为思想原因,认为有必要用自己的玄学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弘其鄙,解其悬”,使他们“忘形自得”,并且进一步“去离尘埃而返冥极”,于是国家政治可以复归于原始的和谐。
郭象早年不受州郡召,闲居在家,“以文论自娱”。后应召任司徒椽,迁黄门侍郎。又为东海王司马越所招揽,任命为太傅主簿,深得赏识和重用,“任职当权,熏灼内外”,遭到了一些清流的鄙视和非议。永嘉末病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