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樱桃红
同学打来电话,说老家的樱桃熟了,周末约了几个要好的同学去他家吃樱桃。这才想起,又到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季节。
听同学讲,父亲种植了近30亩的樱桃园。我们的车还未到果园,远远就闻到一股樱桃的清香。到了果园一看,只见层层叠叠的樱桃树铺满了一山坡,和风一吹,树枝摇曳,似红霞浮动。近观樱桃,一枝枝、一串串、一簇簇,煞是可爱。望着这晶莹玲珑的樱桃,古典诗文里描写樱桃的诗句枝枝丫丫地跃入脑海:在词人辛弃疾的眼里,樱桃分明是一颗颗琉璃,“香浮乳酪玻璃流”。而更多的是,文人墨客常常用樱桃来形容女子的美貌美姿。晏几道在《阮郎归》中写到“晚妆长趁景阳钟,双娥着意浓。舞腰浮动绿云浓,樱桃半点红。怜美景,惜芳容,沉思暗记中。” 唐太宗在他的《赋得樱桃》如此写道:“朱颜含远目,翠色影长津;乔柯啭娇身,低枝映美人。”而大诗人白居易青春时因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得以在京城落脚扎根,做官后在家里养了许多歌妓,其中樊素和小蛮两个最美。因樊素善歌,小蛮善舞,白居易就作了“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诗,从此樱桃小口就形容女子的美丽了……
“你们怎么光看,不摘着吃啊?”正沉浸在古典诗情画景中的我,被老人的一句话打断了遐思。抬头望远,这里的樱桃树较高,站在树脚跟,伸手攀枝采摘,有些难度。尽管老人已70多岁年纪,还是手脚麻利地爬上树,用自己的手使劲地把树枝压低,方便我们抓住摘吃。我轻轻地摘几颗,放在鼻前闻一闻,一缕清香沁人肺腑。南宋蒋捷的一阕《一剪梅》:“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把樱桃写进如此缠绵的词中,不由得不让人流口水。这时任何语言都是多余的,把樱桃放入嘴中,轻轻一咬,一缕甜丝丝中还带点微酸的味道便游走齿间。
老人稳稳地坐在树杈上,告诉我们,每当樱桃红了的时候,全村的各个园子、房前屋后都是来摘樱桃、吃樱桃的人群。村民们更是忙活不已,他们提前为游客们准备好了采摘用的篮子、提兜等工具。虽说采摘期不到两个周的时间,可那些天里,是他们最忙碌,也是最幸福的时刻。因为他们既陶醉在这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又欣喜于这丰收收获的喜悦里。
看山里人摘樱桃,也赏心悦目。同学的侄女,大约十三四岁的样子,轻手轻脚一骨碌上得树去的身姿,简直让人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姐姐在树上摘,弟弟在树下用篮子接,每扔下一枝一簇,总能看到姐弟俩的会心一笑。当女孩为攀摘树顶的几串樱桃而踏上一叉瘦枝时,我们担心危险叫她赶紧下来,她竟笑了起来,“放心吧,这樱桃树柔软得很,我不将樱桃摘完,樱桃树还会不高兴的。”说着,便咯咯地笑了起来,清脆的笑声在树顶上随风荡漾……
我们一行人就这样在樱桃园里看着、吃着、聊着。此时,老人对我们说:“你们都说樱桃与美人分不开,其实樱桃真的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名叫樱桃的姑娘和一个姓李的穷秀才相爱了。他们山盟海誓要生活在一起。穷秀才为了不辜负樱桃,挑灯夜读,立志中状元。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天爷怜爱读书人,秀才果然一举夺魁中了状元。皇帝的女儿要招秀才为驸马,但秀才心里只有樱桃一个人,宁死不屈抗旨不婚,皇帝大怒,下旨:如不思反悔,打入死牢,秋后问斩。这消息不久就传到了樱桃姑娘的耳中。她乔装打扮,不远千里来到京城,通过打点终于见了到秀才。樱桃百般劝导,让他先答应圣上的婚事保住小命,自己将来做小或着做丫头也百般乐意。秀才就是不同意,因为他的心里只有樱桃姑娘一个人,就是死也不糟践这份感情。樱桃姑娘也感动了,她知道自己说服不了秀才,就答应不管秀才是死是活,她会在他们约会的地方一直等下去。
有一天,从京城传来消息,说秀才已经被斩首了。樱桃姑娘痛不欲生,服毒死在了那个约会的地方,人们就把她葬到那里。其实秀才并没有斩首,当秀才听说樱桃姑娘已经死亡后,就知道这是公主的阴谋。他辞官回到家乡,来到樱桃的坟墓前搭起了小屋,一直守着。不知道什么时候,从坟墓长出一颗小树,还结了红红的果实。秀才拿着果实,越看越像樱桃的小嘴,他恍然大悟,这就是樱桃姑娘——他心爱的人。
同去的一个女同学说:“怪不得人们都那么喜欢樱桃,原来樱桃这玲珑的果实里还饱含着爱情的琼浆呢。”其实,让我们羡慕的不仅仅是李秀才和樱桃姑娘忠贞的爱情,更让我们羡慕的还是这里人们红红火火的好日子。我口里品尝着樱桃,心里默默地说:“说定了,我们明年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