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真正的师者
真正的师者是思想引领者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脚步达不到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眼光达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达到。拿破仑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宝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宝剑更有力量。古今中外,那些炙手可热的帝王权位可能昙花一现,富可敌国的财富主人经常易手,但古今中外先贤哲人的学说、思想却如一柄利剑,穿越千年时空,至今熠熠闪光,这就是思想的力量。
李镇西在《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说:“只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无异于缘木求鱼。”程红兵的话更是震耳发聩:“思想的缺席是最可怕的缺席,思想的缺席就是灵魂的缺席。”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罗素曾与一位教师有过这样的一段对话:一位从教不久的教师向罗素请教:德国的小学教科书上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德国人的力量;而英国的小学教科书上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英国人的力量。学生到底相信哪一种说法呢?罗素说:“我主张把这两种教科书放在一块儿让学生来读。”那位教师就更加疑惑了:“您这样做到底让孩子相信什么呢?”罗素说:“你教的学生不信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
我起初读时,对罗素的话有些疑惑,现在终于明白了,我们教的学生不轻易相信什么,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我们的教育岂不就成功了吗?
真正的师者是行动践行者
教育需要理想,更需要行动。
一个真正的师者,教育教学活动要始终站在孩子立场,正如成尚荣先生在他的《故事中的儿童立场》一文中指出:“教育立场到底是儿童立场,只有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才会有真正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如果抛弃儿童,站在另外的立场上,教育很可能是一种‘伪教育’,甚至是‘反教育’”。
有人打过这样的比喻:教师应像一个厨师,要把自己的拿手菜做得色香味俱全,不是把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把知识讲得有声有色,充分调动学生自发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像一个舵手,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着莘莘学子,坚定理想信念,走向成功的彼岸。教师应像一个农夫,春种秋收,辛勤耕耘,有播种时的热切期待,更有收获时的欢喜与高兴。
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开宗明义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教育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也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应试的“高手”和解题的“专家”,更要培养懂生活、有情趣的有血有肉的人。
德国教育家雅思贝尔斯认为,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真正的师者,面对学困生,“像助产士那样办事(苏格拉底语)”,用“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学生提问”的方法,达到“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的境界,让孩子们愉悦地行走在“我能行”的自信里。面对特长生,像罗森塔尔那样,坚信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潜力都是无限的,引导孩子从平凡走向伟大,在人生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面对摘玫瑰花的孩子,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再摘两朵大的玫瑰花作为奖品——一朵奖给这个“懂得爱”的孩子,另一朵奖给“懂得教育”的孩子的妈妈。这样的奖励,就像春风一样,肯定会唤醒孩子心中那一颗颗真善美的种子!面对早恋的孩子,循循善诱地告诉孩子们,爱情是生命中一道美丽的彩虹,但需要用真心、用责任去描绘,要教会孩子懂得,要为你爱的人负责。
真正的师者是终身学习者
王崧舟老师把人的生命分为三种:生理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生理生命主要通过吃饭和呼吸来解决,社会生命主要通过交往来解决,而精神生命的成长,主要通过读书来解决。读书,不仅可以实现自我唤醒,促进自我更新,更能扩大生存空间,拓宽精神视域。读书,不仅是我们教师永葆教育青春的“保养术”,更是最好的“抗衰剂”。这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人们是在读书中发现自己、联想自己、检查自己、提升自己。”
一位学者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读书,明日就将停止教学。叶嘉莹教授在一次讲座后,曾与学生有过如下对话。一学生问:“叶先生,您讲的古典诗词我们很喜欢听,可是学了它有什么用呢?”叶教授回答道:“你这话问得很现实。的确,学了古典诗词既不能帮你找到职业,更不能帮你挣钱发财,但学之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使你心灵不死。庄子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如果你的心完全沉溺在物欲之中,对其他一切都不感兴趣,那实在是人生中第一件值得悲哀的事啊!”
叶先生的回答,让我想起《圣经》里的一句话:“神说:‘如果你内心的光明熄灭了,那黑暗多么可怕。’”是的,一个“内心的光明熄灭了”的教师站在讲台上,用什么去点燃孩子们的心灵呢?又如何实现自己在专业上的“更上一层楼”呢?
古人曰:“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智慧何来?道德何进?才学何得?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支出了高招:“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所要求的。要读书,要如饥似渴的读书,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要。”由此可见,读书是提升一个教师品位的必由之路。一个好读书、善读书的教师,才能“孕思考于胸中,谴激情于笔端,扬激情于课堂。(李镇西 语)”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不会流连忘返、身心陶醉?这样的教师学生怎么不会爱戴、尊敬?这样的教师谁说没有品位?
真正的师者是生命守护者
没有生命,何谈教育!没有健康,教育何为!
教育是充满爱心和对生命的关怀的伟大事业。无论是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还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苏霍姆林斯基,他们都像对待鲜花上的露珠一般去呵护学生,像对待自己的杰作一般去欣赏学生,像对待自己的错误一样去宽容学生,他们所追求的是师与生的交流,心对心的陶冶。
一个真正的师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都会洋溢着自由的精神和成长的快乐。笑脸是他(她)永不凋谢的花朵,孩子们都能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可以像孔夫子那样,师生围坐在一起,畅谈各自理想和志愿,并给予适当的点评和鼓励,让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始终涌动和澎湃着一股野性的冲动与追求,然后“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个真正的师者,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孩子时时都能为自己成长的点滴进步而高兴,让每个孩子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让每个生命都可以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如此,教育才会“灵动”起来,学生的价值观、精神的成长得以关照,以更加柔软、温暖的方式去拥抱这个世界;如此,生命的深邃、美丽和尊严才得以凸显,由此生发出真善美的呼唤与追求,这也正是一个真正师者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