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泉与十里凉亭之名的来历
文/胡采云
原锁泉大队属解放初期的两河乡爱民片所辖,由同一、同二两个生产大队合并而命名。地处城关与马口之间的汉江北岸,村民沿江岸居住,长约2.5公里。“锁泉”这一名称的命名源于地处该村第五小队与第六小队之间,一条沟渠通往河堤边的石家闸。
最初整个江西垸的地理现状是一一襄河延伸往南方向在“废垸”(八一与金河村之间)陡然拐了一个大弯,活像挖机伸缩柄伸进襄河里的挖机头。解放前后一段时期,这个金河村曾经也属于江西垸,外加八棵杨村统属城关镇管辖。江西垸这个大垸子,旧时的地形更是活像人体那坠弯弯的胃囊,金河村作为江西垸的一部分,几次大洪水冲废田垸后 ,自金河徐家走到闸口一队,整个路程差不多十里地,沿途建有五个亭子(闸口的竣德堡一处、同三的益善堂一处、锁泉渡口一处、石家闸一处、八一渡口一处);而且八一渡口“灰面堤”这处凉亭规模最大,可容20多人在亭内四围条凳上歇坐,不仅如此,江西垸境内“大范小事”及舞龙舞狮活动必经五大凉亭游走一番,故称金河村至闸口一队这一段为“十里凉亭”。
江西垸子围成之后,经年累月水患不断。在锁泉村六小队港沟至压浸台(今已是堤身)这个地方有一处磨盘大(32公分直径)的泉眼,常年不断地往外汩汩冒涌泉水,这处泉眼地处高埠,先祖们在泉眼边上专门挖了一口塘堰,可这口深塘只要遇上连降雨水,天长日久,不仅“水漫金山”,而且池水仍是不断涌漫其余的同二、同三与克公台的良田,有些经年日久成了“塌田”;无形之中造成了垸落内一年四季积水,深塘四周也无法长树木植物,长年累月形成水患,为了控制这一泉眼无节制地冒水,第四世石姓来祖召集族内人等商议堵眼修闸。(因为第六生产队至八生产队这一地域属于石氏来祖当年创下的祖业。)当时饱受水患的人们迫切希望——“锁了泉,好种田,修了闸,添金伢,修了路,钱足够,人增寿”。
待筹集到六个股东出资的一大笔银两后,村民们开始着手施工。他们从外地用船运回大量的青石板、荆条、樟木,又在本地砍了许多楝树、桑树等建闸的材料,当他们把九块青石板铺到泉眼上边后,忽然从青石板四周跳出许许多多的白花花的鱼来,一日一夜以后,这些鱼在十米见方的地上躺了一地,这些鱼大伙都不敢吃,只好把所有的鱼捡起来装了三大竹筐,抬到石家的坟山(今锁泉八小队港沟中段),后来人们就称这处埋鱼的地方叫白鱼地;把所建的闸叫石家闸。从此泉眼似乎被锁住了似的,再也没有造成水患;为保障垸内良田旱涝保收,锁泉人另外在八小队港沟附近修建了一座石闸 ,名叫“锁泉闸” 。70年代中期,根据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需要,石家闸的排渍灌溉功用逐渐减弱,经汉川水利局实地勘查后,又在锁泉村八组修建了一座新闸,并配套修筑了一条8米宽、12米深的抗旱沟,这座新闸取名为“锁泉闸”。
解放后,江西垸改称两河垸之后,锁泉正式改名为锁泉大队,这个名字沿用到1954年,1954年襄河发大水,曾经有两年多时间改名为“燎原”大队;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起又更名为锁泉村。自2021年以后,锁泉村与闸口合并为“胡家闸村”。
作者简介:
胡采云,六零后属龙,自幼喜爱阅读与练笔;虽跻身于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之列,余以为那只是一个名头而已;末学仍需不断地夯实汉语言文学基础,把拼凑的文字在现实生活中反复焯水、提炼,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