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无解洞房倒
——沙洋七里湖校园恶作剧始末
杨庆华
人说,青葱岁月,是书页间不经意飘落的枫叶,翻飞自如,旋转如蝶,红得热烈而纯粹,内藏一阵温柔的悸动。
而我的青葱岁月,在湖北沙洋七里湖度过,没有浪漫之旅的随笔,有的是稍涉情爱即为黄的胆怯;没有青涩誓言的记录,有的是躬身水车浇青壤的苦作。
七里湖在汉江中游的左岸,湖北天门与钟祥的交界处,与沙洋县城隔江相望。七里湖由百年前汉江决堤冲积而成,方圆七里,这里地处江汉平原西北部的湖区,湖泊星罗,水网交织,垸堤纵横。20世纪50年代初,因人烟稀少,芦苇丛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该地被辟为全国最大的劳改农场,因其横跨潜江、天门、京山、钟祥、沙洋等五县、市,故统称为沙洋农场。
自1969年开始,从中央到地方的几十所五七干校设在这里,几个月的工夫,干部及家属、子女竟达10万人。我所在的湖北省革命委员会五七干校,即省直机关的五七干校。初期有八所中学,半年后合并减少到三所,大都在七里湖的周边。由于围湖造田、植被破坏、泥沙淤积等原因,我们到来时,七里湖水面大面积缩小,藏在深闺,成了那一带的地名。从汉江堤上举目眺望,湖岸白杨手牵手,农家水塔秋复秋。
记得在1972年秋天,干校二中办了一个教学成果展,按要求,一、三中的同学纷纷前往参观学习。展览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前言及总的教学改革的成效、优秀学生介绍、单科成绩好的学生介绍、农科菌种实验介绍、结束语等等,并配有作业本、奖状等实物。
我们班一行人看得很仔细,大家有一种想从中挑毛病的感觉。原因是干校每次召开批斗大会,都是一中的同学们在校部门口和主席台前后站岗,而不久前老师为我们读了二中同学的一封来信,大意是一中站岗的同学精神不振、东倒西歪,并夹杂着些许上纲上线的语言,为此学校决定,站岗一事改为一、二中轮流担当。一中有些同学认为,这是在嫉妒我们,于是耿耿于怀,找机会索垢寻疵。
我们一一浏览着,有的同学还翻看、查找、计算……不知是谁,发现优秀学生几乎全是女生,又不知是谁,从一个叫夏玲的数学本上发现了问题,有人小声说:“立体几何题做错了,据计算,设计的房子该倒塌了”,引来一阵嘘声。
回校之后,闭门炮制了一首诗,附在日记后边。格调不高,颜色微黄,满满讽刺的味道。那年那月,时兴背诵毛泽东主席诗词,只要是七言八句,一窝蜂似的,通称七律,我亦不懂押韵、平仄、对仗、粘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唯大言不惭,少年好斗也。

七律
看二中学习展览,范洪留言,吾借此谈观后感,便作:
“精”鸟先飞抢好巢,
报功无错玩“狐狡”。
榜中高谈读马列,
数理化文口吃掉。
遍地巾帼夫无智,
娇者过度便是傲。
待看夏玲出嫁时,
几何无解洞房倒。
一九七二年深秋于校中
拙作陋识,虽未敢示人,但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偶尔翻开来瞧瞧,自鸣得意、自我陶醉不已。
时隔40年之后的2012年,社会风行在网上建立QQ群,由柳军、杨民敏等同学发起,联络不少当年五七干校一、二、三中的同学,建了“年方二八”QQ群。大家纷纷忆往事,谈感悟,叙友谊,一时之间,火爆热烈。
时至2017年,我退休以后,闲来无事,将沙洋学生时代的日记,稍作整理,成就了一篇篇小文,记述一件事、一个人、一段情,起名《沙洋过往》,自寻其乐,别无他用,偶有在少数同学间传看。后经何对燕同学多次劝导,于2017年11月,将《沙洋过往》发到“年方二八群”,与同学们分享。由于我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亢奋了、忘形了,疏忽中把这首40多年前从未示人的小诗,发到了群里。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经发出,它就开始发酵了。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的预感告诉我,我惹祸了,我的QQ忙了起来,信息如雪片似的飞来……
首先,“年方二八群”里的同学们对这首诗感到十分惊异。有的说,十八岁时能想到“出嫁时”“洞房倒”,大有新意,但博人眼球,有嘲谑之嫌;有的说,小时候不善言辞的庆华,竟有如此悟性,小诗不定会使你陷于窘境;也有的说,你已陷入了七里湖的淤泥中,无法自拔了。还有的说,这分明就是一个故事,让人忍俊不禁,哑然失笑。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像一场无声的雪崩,等待命中注定的坠落。
接着,张新光同学把这首诗转给了群外的夏玲同学。夏玲幽默风趣地回复:我一点都不记得这个什么教学成果展,我的数学本还荣幸的“参展”了!好在出嫁时单位无房分,不然洞房就要颠倒了!谢谢他,当年就惦记着我出嫁的场景。我作为局内之人,处在焦点位置,竟没有看到这条信息。后来才得知,是星光同学顾及我的颜面,没有公开转发。
之后,在一次同学小聚时,张新光笑着跟我说:庆华,是我把你的那首诗转给了夏玲,我当了“叛徒”。我则感谢新光的坦诚,心里感到愧疚,总觉得对不起夏玲同学。
回想起来,当年大家都是十七八岁,在那个女生以长辫子为主的年代,夏玲一头齐耳短发,干练利落,显得与众不同。她是二中的学生干部,属于小有名气之人,我没与她讲过话,我们一中有人背后给她起了个“铁姑娘”的外号,总把短发与豪爽、果断、充满活力连在一起。
回想起来,人家没招我,没惹我,我却讽刺、挖苦、损人。我也不知是不是青春期的嫉妒、高傲,起码是缺乏包容之心、豁达之意,更不懂目中有人才有路,心中有爱才有度的道理。
时光转瞬即逝,2018年元月,我通过李百滔同学,转给夏玲同学一封信,以表达我的道歉之情。
夏玲同学:
对于拙作《沙洋过往》的来龙去脉,我在开篇的“关于沙洋过往”里都如实交代了。那首小诗,是1972年秋的日记,从未示人。此次忆旧从故纸堆里翻了出来,裸露在众同学面前,心里始觉不安,进而自笑少年轻狂,惶恐中有自责,自满中缺包容…… 我从上小学起就没当过学生干部,所以历来对学生领袖们倾慕有加,像如雷贯耳的你及我在老三团上学时的康红、于积山等学生领袖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加之我生就是个跟着哥姐们混的主,人云亦云,随口打哇哇的,今日忽然就想刷刷简历,转回去过过当学生干部的瘾,不为恋旧,只为补上那份儿时该学的包容,只为记住初心。
这些年偶尔听到你的消息,不久前一中同学聚会时,蔡亚平、李建说你在广州工作生活。如果有机会回汉,请通过吴文信、王海波告诉我,我诚邀你及若干同学小聚,以当众赔罪,弥补儿时对你的不恭。
顺颂,
冬安!
杨庆华
2018.1.30于汉口

李百滔同学看过信,自告奋勇地担当“调解”人,立即将此信转给夏玲同学。并给我吃定心丸,直言道:记不得哪位哲人说过,年轻人犯了错误,上帝都会原谅他。
为了求得夏玲同学原谅,为了表达我的诚意,我又将信广为散发,上传到干校一、二、三中所有的同学微信群里。
夏玲立即回复李百滔,让她转给我:感谢杨庆华的原创回忆录“沙洋过往”,使之在40多年后,引发了干校一中、二中素不相识的同学的“奇缘”和“佳话”。并补充道:当年我们班里的好几个同学看了“沙洋过往”后,都请我代为谢谢杨庆华,详细记录了这么多个故事,文笔流畅,幽默真情。
2018年4月初,乐于助人的李百滔同学电话于我,说夏玲不日将从广州启程来汉,参加二中部分同学邀约的去沙洋踏青。我心说,这是一次当面赔罪的极好机会,随即请李百滔同学联络,并邀请一、二中部分同学参加,夏玲同学欣然应允,给了我一个下台的机会,我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4月18日,我们欢聚一堂,大家几十年未见,没有丝毫的生疏感、距离感、违和感。我郑重地向夏玲同学道歉,同学们听着我讲述小诗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兴趣盎然。闫军同学自告奋勇诵读这首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不能自已。我如得童真天趣,去不自度量,顿觉神清气静,灵魂都得到净化了。夏玲同学感叹:感谢你故纸堆里保留的日记,故事很经典。虽然没有写成一个故事,但它就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范洪同学说:一首诗迂回曲折、兜兜转转、走走停停,又回到了原点,这真是青葱岁月的一段佳话啊!
2022年,曾晓端同学主编《沙洋岁月文集》,征稿期间,她分别找到夏玲与我,希望我们说点什么、写点什么,将这件事情完整地记录下来,留下些许文字回忆。我因琐事缠身,未能如愿,留下深深的遗憾。
逝者如斯曾不返,沧海桑田已白头。去年十一,金秋送爽,当年一起参军入伍的铁八师钟祥战友在沙洋聚会,我又回到了七里湖。站在汉江堤上,但见夕阳斜照七里湖中,湖面一片金色涟漪,湖外农舍袅袅炊烟。随着夜幕降临,那湖水由碧绿而蔚蓝,由蔚蓝而墨黛,晚风掠过湖面,带来一丝寒意。于是披衣坐在堤上,翘首祈盼月儿升起,就在这当口,触景生情,想起多年前在七里湖畔写的那首诗,往事历历,挥之不去,回味悠长。
2025.5.26.于汉口


槛外人 2025-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