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屋(一)
文/吴德忱 诵/云淡风清
离开那座草屋已经好多年了。可是,它在我的记忆中依然那么清晰,甚至随时能触摸到。
那是一个夏日。原本晴朗的天,没想到,一片乌云飘过,骤然下起雨来。正如当地百姓所说:三伏天,小孩脸,说变就变。来这里游玩的人,都三五成群地躲进山下客栈里避雨。我在半山腰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根本没有避雨的所在,更不敢在树下停留。慌不择路,一条平坦的小道引领了我。我知道,有山必有路,有路必有人家。果不其然,在一片树荫掩映下,一幢草屋出现我的面前。草屋不算大,两间房七八十米左右,屋前还蛮开阔,是一望无垠的山谷。院子中间是一条用砂石铺成的人行道,道两边生长着应季的蔬菜。离窗下最近的地方,还种植细粉莲、步登高等不少种花,大都盛开着。这里没有用栅栏围着,到有一条老黄狗,看见我“汪、汪”地叫了几声,但并没有追逐我。
听见狗的叫声,一位七八十岁的老妈妈推开房门走了出来,先怒吓老黄狗,随之见我一身雨水,关切地说:
“是城里人吧?快进来避避雨。”
我笑着点点头,走在屋檐下。“就在这儿吧”。我说。
“那哪成啊”!她打了个手势,往屋让我,并大声对屋内说,“妮娜,有客人来了”。应声从屋里走出个女孩子,年龄不大,也就十七八岁,浓眉大眼,白嫩红润,穿一身粉红色的连衣裙,见到我只说一个“请”字。
主人如此盛情,我也就不怎么见外了,径直进了屋。这座草屋四周是用石头砌成的,里边抹了一层很厚的草泥,草泥外表喷了一层白色的石灰浆,显得格外干净。其实,对这一带我很熟悉,改革开放初期,我作为工作队队员曾在山下杨家沟帮助当地政府进行“分田到户”,一转眼四十来年了。(待续)
作者及诵者简介:吴德忱,长春市人。退休老者,喜欢独处。每天,清茶一杯在手,品春夏冬秋;每日,弱笔轻风,写诗词歌赋。
主播:云淡风清,山东济南人,喜欢文学,爱好朗读,愿用自己的声音传递温暖,传递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