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军《岁月留痕》
自传连载
第三十八章
2001:爱与责任交织的岁月长歌
1998年的阴霾,早在三年前就笼罩了我们这个大家庭。那时,弟弟在新村办公室担任秘书,弟妹虽是来自农村的家庭主妇,却有着一股不输男子的勤劳劲儿。家属队解散后,她便在家操持起学生餐生意,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那天清晨,15岁的侄女如往常一样,背着书包和母亲道别后蹦蹦跳跳地去上学。谁能料到,放学归来时,迎接她的竟是母亲直挺挺躺在冰冷地板上的画面。懵懂的孩子慌乱地摇晃着母亲,却得不到一丝回应。懂事的她强忍着恐惧,立刻跑到三楼,敲响了住在那里的卫生所大夫家的门。那位大夫阿姨听闻后,三步并作两步冲下楼,顾不上喘口气便立刻对弟妹展开人工呼吸急救。可无论怎样努力,生命的迹象还是无可挽回地从弟妹身上消逝。随后大夫阿姨紧急呼叫,将人送往医院。可等救护车呼啸着抵达矿医院时,急救室的白布单已然盖上了弟妹的面容。
噩耗传来时,我正在井下专注地采访,单位的电话却骤然响起。富部长接到消息后,担心我着急,特意安排车辆将我火速送回报社。当时,整个编采部门和机关人员都焦急地等在楼下,我还以为是自己的爱人出了事。直到赶到矿医院,才发现病床上的竟是弟妹,那一刻,震惊与悲痛如潮水般将我淹没。
同一时间,值了一天一宿班的弟弟也匆匆赶来。紧接着,弟妹的父母也闻讯而至,二老难以接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残酷现实,情绪崩溃之下,当着众人的面给了弟弟两记响亮的耳光。弟弟本就沉浸在丧妻之痛中,泪水止不住地滑落,面对老人的宣泄,我们全家人都选择了默默忍耐,毕竟谁都能理解那份剜心般的痛楚。
弟妹的葬礼结束后,暮色沉沉地压进客厅,空气像被冻住了般凝滞。15岁的侄女蜷缩在我爱人身后,那双怯生生的眼睛不安地在众人脸上游移,仿佛惊弓之鸟在寻觅一处安稳巢穴。我爱人突然起身,动作轻柔得像是触碰易碎的珍宝,轻轻把侄女散落的碎发别到耳后,指尖擦过孩子冰凉的脸颊,那细微的动作里满是疼惜,“从今天起,侄女就是我们家的孩子。”她抬头时,眼底闪烁着不容动摇的坚定光芒,“她不是累赘,是弟妹用生命留给我们的礼物。”
哥哥嫂子们正要说些什么,却被爱人斩钉截铁的话语堵了回去:“我知道养孩子不容易,但我们既然有能力,怎么能眼睁睁看着她吃苦?侄女会和咱家孩子一起上学,一起过生日,穿一样的兄妹装。等她长大了,要告诉她,她有两个妈妈永远爱她。”爱人握住侄女的小手,缓缓贴在自己胸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温度,一字一句道,“这里就是你的家,以后什么都不要怕。”
屋内寂静无声,只有侄女压抑的抽噎声。我望着爱人,看着她被台灯勾勒出的轮廓,突然明白真正的善良从来不是一时兴起的冲动。往后漫长的岁月里,我们或许会为孩子的学费发愁,会在辅导两个孩子功课的深夜疲惫不堪,会在平衡两个孩子情绪时心力交瘁,但她依然选择敞开怀抱,用一生的承诺为失去母亲的侄女撑起新的天空。这份超越血缘的大爱,这份甘愿负重前行的担当,让我第一次读懂了“长嫂如母”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也让我对未来的日子,生出了更多的勇气与期待。从那以后,侄女蜷缩在沙发角落抱着母亲围巾落泪的身影,便成了1998年寒冬里,我们家最令人心疼的画面。
2001年的时光,像一张被揉皱的宣纸,满是生活的褶皱与斑驳。呼啸的北风裹挟着刺骨的寒意,仿佛要将这一年的苦难都吹散在天地间,可那些在裂缝中生长的温暖,却在岁月里愈发清晰。
侄女初来我家时,正值深秋。窗上的玻璃被风刮得嗡嗡作响,泛黄的窗帘在风中轻轻晃动。她总爱蜷缩在房间角落的沙发上,抱着母亲留下的褪色羊毛围巾,目光空洞地望着窗外凋零的枯枝。某个傍晚,血色残阳将房间染成一片昏红,她突然抱着围巾痛哭起来,压抑的呜咽声断断续续,像是寒夜里的迷。(未完待续)
第三十九章
2001:爱与责任交织的岁月长歌
1998年的阴霾,早在三年前就笼罩了我们这个大家庭。那时,弟弟在新村办公室担任秘书,弟妹虽是来自农村的家庭主妇,却有着一股不输男子的勤劳劲儿。家属队解散后,她便在家操持起学生餐生意,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那天清晨,15岁的侄女如往常一样,背着书包和母亲道别后蹦蹦跳跳地去上学。谁能料到,放学归来时,迎接她的竟是母亲直挺挺躺在冰冷地板上的画面。懵懂的孩子慌乱地摇晃着母亲,却得不到一丝回应。懂事的她强忍着恐惧,立刻跑到三楼,敲响了住在那里的卫生所大夫家的门。那位大夫阿姨听闻后,三步并作两步冲下楼,顾不上喘口气便立刻对弟妹展开人工呼吸急救。可无论怎样努力,生命的迹象还是无可挽回地从弟妹身上消逝。随后大夫阿姨紧我的一生(自路的孤雁。爱人闻声冲过去,跪在地板上紧紧将她环在怀中,声音里带着心疼的颤意:“孩子,想哭就哭出来,这里永远是你的家。”我站在门口,看着她们相依的身影,眼眶瞬间滚烫,记忆中弟妹的音容笑貌与眼前的场景重叠,泪水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从那以后,爱人的床头多了一本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了侄女的喜好——她爱吃糖醋排骨,害怕打雷,喜欢淡紫色的发绳……
弟弟的颓唐在那段日子里愈发明显。他常穿着皱巴巴的外套,眼神里满是迷茫与无助。每次来家里,都只是机械地坐在沙发上,盯着电视屏幕却又仿佛什么都没看进去。爱人总是变着法子张罗饭菜,特意买了弟弟最爱的二荆条辣椒,在厨房叮叮当当地忙碌。“你弟现在最需要家人陪着。”她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珠,一边叮嘱我。除夕夜,窗外的烟花在夜空中炸开绚丽的色彩,屋内餐桌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菜肴。弟弟夹起一块色泽红亮的红烧肉,喉结动了动,声音沙哑:“要不是有你们,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过……”爱人不时地往他碗里夹菜,恐怕他吃不好。笑着说:“一家人说什么客气话,以后咱们互相帮衬着,日子总会好起来!”
姐姐病倒的消息传来时,春寒料峭,街道两旁的柳树刚冒出嫩芽。我赶到县医院时,消毒水的刺鼻气味扑面而来。病房里,姐姐虚弱地躺在白色床单上,原本红润的脸庞变得蜡黄,看到我时,她想抬手却又无力地落下。从那天起,晨光熹微时,我就开始在厨房忙碌。老式的药壶在炉灶上咕嘟咕嘟冒着热气,褐色的药汁在锅中翻滚,苦涩的气味弥漫在整个屋子。“慢点儿,小心烫着。”表妹心疼地说。“大姐有你这样的弟弟,真是福气。”我带着保温桶赶到诊所,掀开盖子,舀起一勺还冒着热气的小米粥:“姐,医生说这粥养胃,你多吃点。”姐姐颤抖着接过勺子,泪水滴落在粥里,晕开一圈圈涟漪。
工作的压力像座大山,压得我常常喘不过气。有时在基层采访,要顶着寒风在乡间土路上走上几公里,鞋上沾满泥泞;有时为了赶一篇深度报道,要在堆满资料的办公桌前熬到凌晨。深夜回家的路上,路灯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街边店铺早已关门,只有偶尔驶过的货车发出轰鸣。但每当推开家门,看到爱人在灯下织毛衣,两个孩子趴在桌上写作业,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温暖。儿子会举着画满星星的作业本跑过来:“爸,老师夸我作文写得好!”侄女则悄悄递来一杯温热的牛奶,害羞地低下头。在这样的鼓励下,我在深夜的台灯下奋笔疾书,稿纸一页页翻过,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和着爱人均匀的呼吸声,成了那段日子最动听的乐章。
终于,那些浸透汗水与心血的报道陆续登上《吉林石油报》等报刊。当我握着带着油墨香的报纸,指尖微微发颤。这薄薄的纸张承载的,不仅是我的职业理想,更是全家人在困境中相互支撑的力量。
2001年的故事,是苦难与温情的交织,是责任与坚守的长歌。在命运的狂风暴雨中,家人的爱如同温暖的炉火,照亮了每一个艰难的时刻,也让我懂得,生活的意义,就藏在那些相互扶持的日夜里。(未完待续)
李明军,笔名文实。1960年3月出生于扶余县三岔河镇,大专文化,原为《吉林石油报》主任编辑,副高级职称。2020年3月正式退休。
多年来撰写新闻及散文、小说稿件2000余篇,发表在省内外30余家报刊杂志上。近年来,在搞好报纸编辑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浅谈企业报的策划》、《如何挖掘新闻由头》、《如何让企业报经济版活起来》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业务刊物上,并有部分论文获省内外新闻理论研讨一、二、三等奖。并公开出版《松辽写真》、《走进新闻芳草地》、《百味人生》等著作,目前第四本新闻著作正在出版中。同时,他的名字已被编入到《中国当代学者传略》一书。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