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里的“故事”
文/袁莉莎
固始,总有讲不完的故事。追问自己来自何方,那是先辈们根治所在。
在去年研讨会结束后的三天自由时间中,我便随老师们一同采风来到了固始。在内心深处,我想带着外婆的遗愿追根溯源,也想探访这个神秘的地方。
“欲善其终,必固其始”一座占地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花园式四层的庄严建筑就这样呈现在我面前。固始县博物馆是以姓氏寻根为主题的博物馆。走进一座城市,先去看看它的博物馆,感受它人文的深厚和丰韵。
固始,被称为是“闽台祖地”,是河南省人口最多的县。
我听一个河南籍的老师给我讲过“开闽王”。那是一次著名的河南人南迁的历史,据记载唐朝末年王审知兄弟带着5000多名河南老乡南下开闽。后来,这里被众多海外华侨称作是“唐人故里”,“中原第一侨乡”。
儿时,我听外婆说起固始的点滴总是充满了好奇。她说,固始是好多姓氏的发源地,就像她的蒋姓。历史上的固始曾有番国,娄国,蒋国之称。
如今,我在恢弘大气的展厅里,望着悬挂着许多姓氏的红灯笼,听讲解员娓娓道来玄鸟“燕归来”的故事。
“别看它是馆内收藏最小的文物,却是我们的镇馆之宝,也是一级国宝文物......”我随着讲解员的指引,来到放置两块亮闪闪金币的展柜前,知晓这便是古代最早流通的黄金货币“郢爱”。
在当时,国王赏赐大臣,或国际间有礼聘才拿来使用,而普通的老百姓则是无缘见到。
展馆陈列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铭文戈,青铜错金带钩等器物上,让我们得以窥见了文明的源远流长。它们周身斑驳的锈迹带着历史的温度缓缓向我们走来。
在博物馆中,时间是切片,也是引线。看似平静的湖面,下面沉淀的是波澜的浪潮。我就这样安静的游走在博物馆每一个展厅之中,在每一件文物面前驻足听着它讲述自己的故事。
我的目光总是不由得被那些神秘的图腾,和错综奇妙的纹理所吸引,我在试图想像着祖先创造它们的过程。在人们没有发现它们之前,又是如何隐藏在锈迹斑斑下凝望。
我很爱的一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每集短短的几分钟,却让我们碎片化的倾听文物背后的故事。就像导演所说,他们只想让文物与人类平等的对话。
如今的我们总是感叹生活太匆忙,然而古人却早已智慧的告诉我们如何与时间和谐共处。
同行中有一位当地的老师,她带着我们找到一家吃鹅块的饭店。虽然又辣又鲜,可是一口鹅块一口米饭搭配的吃,真的很过瘾。
记得小时候,外婆在小院养了几只鸡,还有一只大白鹅。我给它们都起了名字,小红,小白......它们成为我童年最要好的小伙伴。
当除夕零点钟声敲响时,我看到餐桌上一盆热气腾腾的鹅块时,顿时意识到了什么,然后就是大哭大喊,我要小白,我要小白,然后就被母亲抱走了。
固始人几乎都是“美食家”,就像我的外婆对美食很执着,也很挑剔。尽管身处物质不富裕的年代,她依旧想着法变着花样,用最简单的食材做着最精致的美食。
固始人天然的那股幽默和乐观,也让从小在外婆身边长大的我浸染其中。在人生的很多艰难时刻,我总是想到外婆的乐观豁达,仿佛她一直未曾离开过我。
当看到同行老师用无人机拍摄的固始,我在一瞬间的画面里看到了永恒。我看到了这里的苍翠竹海,也看到秀美湖景,还有那一望无垠的万亩茶园。
我们登高望远,凝视着先人们在这里创造的辉煌。远处那是一位智慧的老者,它经历了时光的流逝,安静的记录着这里的一切。
旅游的意义有很多种,然而踏上固始之地,感受着故里的变化,则是最有意义的一种。
作者简介:
袁莉莎,编辑,自由撰稿人。曾多次在《楹联博览》《城乡文化微刊》《华夏女工》等多家杂志和自媒体平台上发表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