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作家公开课”迎来了《科幻立方》杂志“创意写作”栏目主持人王威廉老师。他以“科幻文学的现实构建”为主题,基于未来诗学的考量,切入自然、文化、科技三重现实的交互关系,探讨科幻文学的想象力、反思性与可能性。讲座中,王威廉老师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以深刻的理论视角为北语学子们打开了一扇重新审视现实与科幻的窗口。

讲座伊始,主持人周菲菲老师介绍了王威廉老师和他的文学成就:他是深受读者喜爱的科幻作家、中山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著有《野未来》《内脸》《非法入住》《听盐生长的声音》《倒立生活》等小说集,以及文论随笔集《无法游牧的悲伤》,曾获“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十月文学奖、花城文学奖、茅盾文学新人奖、华语科幻文学大赛金奖等多项荣誉。

小说集《生活课》《倒立生活》《内脸》 王威廉著
王威廉老师以小说《没有指纹的人》切入科幻文学的现实构建,回溯科技如何悄然重塑日常。从插卡式打卡机到指纹识别,再到人脸与定位打卡,技术迭代不断挑战传统生存经验。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正是科幻文学的生长土壤——科幻并非遥不可及的未来预言,而是对当下技术渗透现实的敏锐捕捉。在这本书中,指纹作为身份象征的消解,隐喻着科技对人类存在方式的深刻干预。科幻文学以虚构之镜映射现实困境,迫使读者直面技术洪流中的人性抉择。“科幻文学就是今天的现实主义文学”,王威廉老师如是说。
这一“现实主义文学”首先在自然、文化、科技的三重现实之间展开。自然现实是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现象,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人类生活的最初状态。文化现实是人类在自然现实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活动和文化传承逐渐形成的复杂现实状态,包括制度、文化和生活方式等。科技现实是随着科技发展而形成的现实状态。科技在工业革命后全面进入人类生活,使人类的生活方式逐渐脱离自然现实的限制,并进一步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乃至社会结构。信息革命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现实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原本属于个体生命内部的信息被外在化形成虚拟空间,随着空间的边界变得模糊,“现实”也被重新定义。王威廉老师指出,这种变化的进程终将指向“元宇宙”——一个由信息编织的超现实空间,而科幻文学正是这一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观察者与批判者。

继二战后的现代主义文学如《局外人》《铁皮鼓》等作品揭示出理性背后的荒诞,科幻在当今继承了这一精神衣钵。王威廉老师列举了核威慑、算法霸权、基因编辑等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困惑与危机,它们本为了拓展人类自由,却常将我们推向失控边缘。当人类以崇高理想之名行荒谬之事,荒诞便从文学主题升华为现实本身。王老师认为,科幻文学恰是需要介入现实与荒诞的关系,将现代主义的荒诞内核具象化——“科幻叙事外壳包裹着的应是对现实的冷峻反思,这是科幻文学的责任。”
在人的当前现实内部,“生命”与“身体”也呈现出微妙的关系变化。王威廉老师从观念史角度,剖析了这一关系的演变:古代文明崇尚精神超越肉体,以肉体的牺牲确认生命的神圣;现代性则将二者等同,而随着脑机接口与基因技术的突破,身体逐渐沦为可拆卸、可替代的“零件”,生命的定义面临重构。“当科技能随意改写身体,生命的独特性将被稀释,人类或将步入‘异己’时代”,他进而以小说集《野未来》为例,展现科幻文学表达技术异化的诸种方式。但科幻并不出售焦虑,王老师鼓励同学们说:“焦虑的表达是反思的先导,科幻文学正以想象的锋芒刺探可能的解决之道。”

讲座尾声,王威廉老师以陈楸帆的《荒潮》为例,分析了中国科幻的独特性。他认为,中国科幻不应止步于移植西方范式,而应融合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性困境,科幻是可以融合人类文学所有类型的取景器,但它的实质是今天的现实主义——“中国科幻的创造力,植根于它对本土现实焦虑的深切关照。”
周菲菲老师总结了本次讲座:在生活已被科技浸透了的当下,科幻文学作为一种思考现实的方式,已不再只是个人兴趣使然,而近乎成为必要的文学诉求乃至一种显在的生活需要——在扎根于自身现实的科幻想象中不断开发新的现实,同时灵巧地抵抗“异己”世界里与我们的本性相悖的要求,而这两者终究是一回事。两位老师共同鼓励同学们广泛阅读、深入观察,以反思的态度理解当下的现实,用想象的力量创作未来的生活。

互动环节中,王威廉老师与听众们就“培养文学想象力”“传统文学的形式与科幻内容的结合”“AI与人类作者的关系”等问题做了深入的讨论。想象力的运作方式就是把自己变成“别人”,体会他与自己建立的世界间的关系;而写作形式是内容的家,自建的世界需要完整的世界观建构以支撑起形式的结构;AI虽能模仿语言的肌理,却无法复制血肉相连的生命体验,而科幻的终极使命正是守护追问生命意义的权利。当元宇宙模糊虚实边界,当脑机接口威胁思想自主,文学必须成为抵抗异化的堡垒——“科幻创作的本质,是通过想象他者的视角,重新确认‘我’何以成为‘我’,一个个‘我’在科幻与现实之间谱写着人类的变奏。”
这场讲座如同一场思维的星际航行:从打卡机的指纹识别到元宇宙的虚实纠缠,从《荒潮》的电子废土到《野未来》的技术寓言,王威廉老师以科幻为透镜,折射出这个时代最紧迫的诘问——当科技现实日益遮蔽自然与文化的地平线,人类该如何在“异己”的浪潮中,守住那份让生命值得栖居的诗意?答案或许藏在他反复提及的信念中:“想象力不仅决定未来的生产方式,更定义着人类文明的温度。”
本学期中国作家公开课将继续与《小说月报》合作,邀请中国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批评家走进课堂,与海内外、课堂内外的读者、译者展开对话,为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搭建活跃的交流平台,为提升我校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贡献力量。
来源: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