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学人:郭海林
根据诗社安排,五月份的领学内容为“关于词的认识与创作”。
一、关于词的认识
(一)词的发源及各种名称来源
词,原本是为配乐而创作的歌唱语言文学。初始,主要是周隋以来由西北方各民族传入的燕乐,同时包含有魏晋南北朝以来流行的清商乐,因此被称为“曲子词”。刘熙载《艺概》称 : “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言耳”。词因与乐府有着血缘关系以及在文学形式上的联系。从北宋开始亦将曲子词称为“乐府”。最早,一些曲调是配以七言绝句的,如“浪淘沙”“雨霖铃”等,但七言绝句又不能完美适应融合在曲调里,为了适应及配合音乐的演唱,古人经将七言绝句字数的增减,而变成长短字的词调,因此词又被称为“长短句”。人们一般认为,词是由诗歌发展而来的,是诗的别体,故又称其为诗余。词在历史发展中,与曲相比占了优势,并渐渐地脱离了音乐,形成一种崭新的、独立的诗歌体裁,成为韵文中的一体,从而被真正地称之为“词”,直至当今时代。
此外。词还有琴趣、乐章等名称。
宋代的词,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达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并与唐诗并列对举,等身相论,各极其美,各臻其盛,成为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而极具美学价值的文体。
(二)、词的基本特点
词的特点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它与音乐、诗歌的渊源,所以它的特点带有浓厚的音乐与诗歌的色彩。但是,相对诗来说,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
1、词并没有统一、固定的格式。词调,指的是词的乐谱(歌谱),又称词牌。近体诗的绝律格律诗都有固定的字数和平仄规定。但词是每一个词调都有自己的格式,每一个词调的句式长短、平仄排列、用韵的变化都不相同,这种词调的句式、平仄、用韵的格式就是词谱。可以说,词是依靠词谱来体现每一个词调都有自己独特的格式的。我们知道词之所以称为长短句,是因为它的句子长短不一,最短的句子可以是一个字,字数多的句子可以达到十一个字,这就是所谓的 “词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2、词有严格的平仄限制。词牌是词的格式名称,每一个词牌都有自己的格式,词牌不等于词的标题,标题是内容的题目,是内容的概括。每一个词牌都有严格的平仄限制,词的平仄。除了可平可仄处之外,其他字的平仄必须严格执行,不能改变。有时在同一个词调中,因有别格(变格)的存在,字数和平仄也有可能不同,.这就是一词多谱的情况。还有一牌多名的,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如《满庭芳》又叫《满庭霜》《满庭花》《潇湘夜雨》《话桐乡》;《忆秦娥》又叫《秦楼月》《碧云深》《花深深》《双荷叶》《玉交枝》《子夜歌》等。词句多以律句为主,但也有一些拗句,有些词不但限制平仄,甚至对一些韵脚的声调也做出限定。这些规定,必须遵守。
3、词在用韵形式上多种多样。它的用韵格式简称“韵格”。它既有平韵格,又有仄韵格;既有平仄通叶格,又有平仄错叶格(这里的“叶”字发xie二声斜音,是相合、和冾的意思.)。叶韵就是换韵,但是必须在本韵部内换韵;词还有入声韵格,属于特殊韵格。词既有句句押韵的,也有隔句押韵或隔多句押韵的,如《水龙吟》;既有既有一韵到底的,如《浪淘沙》;也有中间平仄转换韵的,如《菩萨蛮》;既有平仄互押,如《西江月》;还有隔韵相押式的,它的押韵形态有两种 : 一种是换韵时平仄互换,如《定风波》;另一种是仄声韵还换仄声韵,只不过是换成不同韵部的仄声韵,如《钗头凤》。
词的用韵主要是依据《词林正韵》。清人戈载编写的《词林正韵》把词韵分为十九部,凡按照此十九部规定来押韵的,都属于正例。目前,我国诗词界的诗人词人们都按照各官方组织或民间机构要求,无不依照《词林正韵》规范选字填词,但也不限制以现代语文拼音为依据的《中华新韵》来填词。
4、词的分类与结构。如果词调按照字数多少来划分,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和叠韵四种。后人依照这种划分方法,进一步明确了具体字数 : 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则为长调。
如果词调按照段落来划分,则可以把其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和叠韵五种。所谓单调,既一首词只有一段的。单调字数少,基本为小令。所谓双调,即一首词有两段的,词的段也叫阕或片,双调的上段可以叫上阕、上片,下段可以叫下阕、下片。双调的上下两段在句式、字数、平仄及押韵方面有的完全相同,有的则不同。双调既有小令,也有中调,还有长调。双调是词的常态。三叠、四叠即一首词分为三段的叫三叠,分为四段的叫四叠。三叠和四叠亦称为长调,又称为慢、慢曲。三疊四曡的词不多,三叠的有《兰陵王》《宝鼎现》《戚氏》等,《四叠》的有《莺啼序》。《莺啼序》二百四十字,每段各四仄韵,对段序的脉络要求较高,非下功夫则难以成佳篇。所谓叠韵,即把原来的词韵叠加一倍增加篇幅。如晁补之的《梁州令叠韵》就是把原来的《梁州令》叠加一倍而成。《梁州令》原分为上、下两片50字,叠韵后,便成为四片100字。
如果按照音乐性来划分,有令、引、近、慢等类别。
5、词的部分术语
因在前文中已将部分词的术语词汇作了涉及,这里仅就我们须知的和通常所用词汇做以介 绍:
句读,“读”音dou四声,豆音。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但在诵读时,为保证语句的顺畅和正确传达意思,需要注意文句的起承转合,于是在文章中加注记号,这就是句读的由来。诵读文章时需稍作停顿,即所谓“断句”,又被称为“圈点。”停顿之处就称为“句”或“读”。句读连称时,“句”是指停顿稍长,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指句中停顿较短,语意未完的更小段落或某句。词中亦是按此原则使用。一般在词的句末标注为“句”时,即现代标点符号的“ ,”逗号;标注为“豆”时,即为现代标点符号“、”顿号;标注为“韵”时,即为现代标点符号的“。”句号。
意象,词的意象是词作者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形象。它不仅是自然万物或人文事物的完美呈现,更是词人情感与思想的寄托与升华。意象的运用让词跨越时空限制,成为传递情感,营造意境,展现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
过片,即过拍、换头,也叫过、过处、过变,都是指下片起句而言。过片是词的特有章法,是词的特殊艺术手法之一。张炎在《词源》中曾指出 : “过片不可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词的上下片是表现同一主题的两个层次,其间有密切的相关联系。古代词人很重视对过片的处理和把握,有“看词先看过片”之说。过片的处理,直接影响到词的连贯性和意境的展开。以双调词而论,上下片一般在形式上保持一致,但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上下片之间的过渡,既要换头另起新意,又不能断了词的意脉。下片的开头即为过片,起到承上接下的效果,要接得紧密、自然,又以能出新意为上。过片的具体作法有多种,但无固定模式。一般常用的有 : 上景下情、上今下昔、上下相连三种形式。过片时如异峰突起,对比明显,初看好像上下片说的是两件事,仔细看才发现上下片在意境、情感、气脉是完整贯通的,这应当是过片的高境界。
一字豆(逗),是词常用的句法。四言句的一字豆,后边就是一个三言句,甚至还要带起一至二个三言句,如秦观的《行香子》: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五言句的一字豆,后边亦是带起一至几个四言句,如姜夔的《扬州慢》: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一字豆(逗)有领起下文的作用,所以又称“领字”或“领格子”。一字豆(逗)多数是虚词,如但、正、又、况……也有些是动词,如望、看、念、叹……,它们读仄声,大多是去声。
散词,词也称为散词,我们现在读到的一首首独立的词都是散词。
联章词,是古代韵文的一种体式。所谓联章词是指把两首以上同调或不同调的词,按照一定方式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歌咏同类题材的套曲,欧阳修就曾写有《采桑子》11首,秦观亦写有《调笑令》10首。
杂体词,古代词人将杂体诗一些规矩移植到词里,多在字形、句法、声律和押韵方面以特殊变化,成为独出心裁的奇异之作,一般带有文字游戏性质。宋代的杂体词,常见的有回文体、集句体、嵌字体等等。
(三)词调(词牌)特殊的押韵形态与限韵
所谓特殊的押韵形态,那就是叠韵。这种叠韵是指在一首词中后一句的韵脚与前句相同的韵字去押韵,形成两个或多个韵脚的韵字连续相同的形态。这种叠韵,既可以叠一次,也可以叠多次。叠韵不能算作一种押韵的形式,它只是一种特殊的押韵形态。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 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苏轼《如梦令 . 有寄》
《如梦令》是单调,五仄韵一叠韵。属仄韵到底。苏词中第六句用了与第五句相同的韵字“去”,形成了叠韵。
汴水流。泗水流。(叠)流到瓜洲古渡 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叠)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长相思》
这首《长相思》是双调,上下片各一叠韵,分别是两个相同的韵字相押。
还有三个相同韵字相连的形态。
常见的含有叠韵的词牌有 : 长相思、如梦令、忆秦娥、醉花间、醉春风、调笑令、钗头凤等。
所谓限韵,就是在某一词牌内,对用韵做出一些具体限定。如《忆秦娥》就限定为入声韵。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䢅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泽东《忆秦娥 . 娄山关》
但《西江月》是上下片第四句就限定为侧声韵。所谓侧声韵就是前边押平声韵,后边用同韵部的仄声字去押,反之亦同。这是《西江月》的一大特色,不押侧声韵,则失去了它的特色。
野晚弥弥浅浪,横空暖暖微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西江月》
词中“霄、骄、瑶、桥”都是《词林正韵》第八部的平声韵,而“草、晓”二字则为同一声部的仄声字,它们就是“霄、骄、瑶、桥”这些平声字的侧声字。
这些用韵的限制,有些在词谱中是标明的,有些则在词谱中没有标明,只是从前人影响较大的作品中沿用下来的。
二、关于词的创作
词创作的要素和要求可以说林林总总,非常之多。在此就不具体去说了,这里只想就主要方面说说。
(一)创作前需明确主题与所要表达的情感。主题是词的灵魂,是词的方向与基调。而情感则是词的外在表现,是词㫖的表达依据。如想写思念亲友、朋友的主题,那么在主题上一定以回顾(总体与典型片断)和思念为主,在情感上要含蓄而深沉。如写军旅生活,则必须以写铁马金戈生话为主,词应充满“万里气吞如虎”的豪迈雄阔和大气。
(二)创作前要准备必备的心理酝酿、手头文字资料。这里所说的资料是根据我个人写作经验为大家提供一点借鉴 : 一是准备你所需要的生活、工作、环境及典型事件和具体情节。二是需准备引用的典故、突然萌发(即所谓灵感)的语言、词汇要及时记下以免遗忘,这样,创作起来才能顺畅,不至于阻滞。
(三)创作时要注重结构严谨,做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这就要求词的章法应融汇贯通,依照词的结构、脉络和节奏展开创作。比如 : 一二句如何写,每片写什么,过片时如何处理,煞尾处如何写,想达到什么效果?是需要留白,给人以想象空间;还是突然立收,给人以干净利落或千钧之感;抑或一咏三叹,使人留连忘返,心系之,情念之。
(四)合理运用意象,注重心仪的意境。意象是词中用来寄托作者情感的事物和景象,但创作时对意象不能乱用,一定要甄别、筛选,意象要具备象征意义、典型意义和审美价值,用恰合你所表达主题思想的意象来为词增添色彩光彩。王国维说 : “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词中关于景物的意象犹为重要。意境是由多个意象共同构成的画面和情感氛围。可以说,追求意境的完美是词的重要目标。
(五)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注重在表达、语言与词意方面的创新。词与诗的艺术手法基本一致,如对比、拟人、夸张、联想、烘托、用典、虚实结合等计有30余种。一首词的创作中,既可用一种手法,亦可用多种手法相辅相成,其营造的意境和效果或更好。
在创新方面,一是立意创新,词意创新。二是对某一事物、环境、景观可选择不同角度,突破前人窠臼,写前人没有写过的方面。三是语言语境创新,意境创新。特别是当今之世,不宜一味用古旧老套语汇,创新离不开时代印迹,词的创作应该思想情感积极向上,要有所发展,创造一些既让人易懂又不艰涩的诗语词语,使今之诗词更有活力,更有生命力。即便写思念怀念和吊唁缅怀的题材,在表现手法上也有所创新发展,以符合现代人的情感。四是在表现手法和风格上创新。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可以使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性,更多的组合性,也可以创造出适应诗词特性和发展的新特点与艺术表现力,在风格上同样如此。
(六)注重境界,要在词的境界上下功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这里,王国维道出了诗与词的不同之处,特别提出二点 : 一是词的体式特点,应“要眇宜修”。这是屈原《九歌》中的句子(要眇的“要”字读yao平声,腰音),“要眇”是文雅美好的意思;“宜修”是指修饰要合宜得体,善于修饰。“词之言长”,意思是词的言语应有着深长的韵味。王国维说 : 词“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他还強调说 :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指出“境界” 二字,为探其本也。”他认为“境界不以大小定优劣”,只要有境界就好。这里我们提出词要遵循王国维的“境界”说,不惟此时彼时,而是我们每一位写词者的毕生追求。
三、五月份领学作业
考虑到词的创作应本着循序渐近原则,因此五月份领学作业拟以小令和中调为主。小令词为《鷓鸪天》,词谱定格为 :
十 | 一一 十 | 一(韵)十 一 十 | | 一 一(韵)十一 十 | 一 一 |(句)十 | 一 一十 | 一(韵)
一 | |(句)| 一 一(韵)十 一 十 | | 一 一(韵)十 一 十 | 一 一 |(句)十 |一 一 十 | 一(韵)
《鹧鸪天》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平韵,此词适宜表达伤别的情绪。应注意的是《鷓鸪天》前片第三、四两句与后片三言两句多为对偶形式。
中调词为《苏幕遮》,词谱定格为 :
| 一 一(句)一 | |(韵)十 | 一 一(句)十 | 一 一 |(韵)十 | 一 一 一 | |(韵)十 | 一 一(句)十 |一 一 |(韵)
| 一 一(句)一 | |(韵)十 | 一 一(句)十 | 一 一 |(韵)十 | 一 一 一 | |(韵)十 | 一 一(句)十 | 一 一 |(韵)
《苏幕遮》为六十二字,双调,上下片各四仄韵。此词适宜表达思乡之情和羁旅愁绪。
要求每位诗人创作提交 《鹧鸪天》和《苏幕遮》各一首,一是请各位诗友老师们注意词调要求的风格,不可全以豪放欢快的情绪来填词。二是请注意《鹧鸪天》的上片三四句和下片的两个三字句为对仗句。三是交作业的时间5月15日和22日。
·—·—·—·—·—·—·—·—·—·—·—·—·—·
五月份领学小结
按照诗社云舒总编的统一安排,五月份由我做了《关于词的认识与创作》领学,并以《鹧鸪天》和《苏幕遮》作为领学作业。综观五月份完成作业情况,主要有以下二方面特点 :
一是作业完成情况好。五月份共有18人完成了36首词的写作。有的诗友积极性十分高涨,为了保证词作质量,几易其稿,直到满意为止。
二是按照副社长、研学部部长马成川要求,共有5位研学部成员点评了18人的36首词作。其中刘殿勋、赫章银二位老师能者多劳,分别点评了4人和5人的词作。点评者认真分析作品,既充分肯定了优点,也指出了不足。被点评者则认真修改润饰,使词作质量更上一层楼,同时也使诗社的诗词总体水平达到了一定高度。
希望各位诗友继续保持这种积极、奋进的态势,精益求精地完成好六月份的词作领学任务。
本期作业分上、下两集登载修改后18名诗人精品作业。
﹉﹉﹉﹉﹉﹉﹉﹉﹉﹉﹉
注:本辑刊登:应得福、邢晶华、王忠诚、马玉林、丁德民、晓滨、王文君、赵金玉、张殿臣九位诗人的词作18首。
作者 应得福
《鹧鸪天•夜眠不稳向江滩》
深夜无人慰索居。小庭独我共蟾蜍。尘中梦破翻无赖,江畔涛回得自如。
陶柳岸,白沙涂。草莱绿满见双凫。随心偶得毛坯句,但借清风细细梳。
《苏幕遮•追凉杖竹入深坑》
夏蒸炎,蝉叫暑。多少焦烦,襟腑扬飞土。无可奈何寻细路。忽入深坑,鹭起清溪坞。
绿萝摇,凉气度。嬉谑游鱼,流水涓涓处。山色青青心自足。古道浅滩,有意留人住。
………………………………
赏评人:郭海林
一、赏评《鷓鸪天·夜眠不稳向江滩》
此词上片的前两句“深夜无人慰索居,小庭独我共蟾蜍。”描绘了词人深夜独居情况,虽然有蟾蜍与之相伴,但益显其“独我”之孤单幽静,颇有“鸟鸣山益幽”之慨。第三句“尘中梦破翻无赖,”这里的“翻无赖”的“无赖”应理解为恼人,有抱怨之意,亦即因“梦破”而感到有所烦恼和抱怨。但尽管如此,词人亦“江畔涛回得自如”,颇有耳聆江畔涛声,心里依然有种“自如”享受的感觉。
下片前三句词人则进一步抒发了面向江滩,享受江滩美景之情,虽着墨不多,但一静(“陶柳岸,白沙涂”)一动(“草莱绿满见双凫”)给人印象是那么美好!面对此情此景,自然就勾起了诗瘾“随心偶得毛坯句”,虽是“偶得”,但应为灵光乍现而得。当然要想成为精品,还需“借得清风细细梳。”此句无疑是整首词中最出彩的句子,词人不说修改,而是说“梳”,并且要“细细梳”,足见其用功用心用情之深。而“梳”的介质则是“清风”,这是真正的诗语,真乃让人一拍三叹矣!
词中有二字落韵了,即 : “无人”的“无”字与“独我”的“独”字,可能是得福老师因得佳句而一时疏忽之故。
二、赏评《苏幕遮·追凉杖竹入深坑》
此词应是词人因追凉避暑而忽入深坑,由此引发的情趣。
上片前四句极写暑热情况,接着为寻避暑的“细路”而忽入深坑,以至“鹭起清溪塢”。
下片则写“入深坑”情况,“绿萝摇,凉气度。戏谑游鱼,流水涓涓处。”游者忽入深坑后 ,看见的是绿萝摇曳,凉气度人,并由此而引发玩心“嬉谑游鱼,” 我想“嬉谑 ”二字当是以手或杖竹嬉戏和言语挑逗之“谑”,地点当然是深坑之中的“流水涓涓处”。游者看到“山色青青心自足。”并由此而引发不尽感慨 : “古道浅滩,有意留人住”。这是多么有趣的“忽入深坑”啊!
如果说略有不足的话,一是感到“襟腑扬飞土”句有些言过其实。二是“无可奈何”的“奈”字、“古道浅滩”的“浅”字均应平而仄了。
作者 邢晶华
《鹧鸪天·咏冰城市花紫丁香》(词林正韵)
五月冰城着紫裳,千丛万簇绽芬芳。柔枝细叶摇春色,淡雅清姿映旭阳。
花妩媚,韵悠长,浓情脉脉满街巷。仙葩本是天宫物,散落人间赠异香。
《苏幕遮·遊阿城金源怀古》 (词林正韵)
桦林深,松水逝。 残垒斜阳,犹见当年事。 铁马冰河烽火炽, 踏破辽疆,大纛翻云际。
溯金源,寻故地。 断瓦苔封,曾铸英雄志。 霸业兴亡皆过矣, 唯有秋风,吹老荒城雉。
………………………………
简评人:刘殿勋
邢晶华老师的两首词,作如下点评:
一、《鹧鸪天·咏冰城市花紫丁香》
上阕以“五月冰城着紫裳”开篇,点明时令与地域特色,将丁香花拟人化,赋予“紫裳”“柔枝细叶”等柔美意象,突出其淡雅清丽的姿态。
下阕“花妩媚,韵悠长”转入抒情,通过“浓情脉脉”“天宫物”等联想,升华丁香的高洁气质,暗喻其超凡脱俗的品格。
二、《苏幕遮·遊阿城金源怀古》
上阕以“桦林深,松水逝”起兴,通过“残垒斜阳”“铁马冰河”等意象,勾勒金源故地的苍凉战场。
下阕“溯金源,寻故地”转入怀古,“断瓦苔封”暗喻英雄湮没,结句“秋风吹老荒城雉”以景结情,沧桑感跃然纸上。
总之邢晶华老师两首词一咏物一怀古,均紧扣词牌格律,前者婉约灵动,后者沉郁苍劲。合谱合律,可入精品合辑。
作者 王忠诚
《鹧鸪天·怀念母亲》(晏几道体)
五月鲜花献慈魂,凝望照片想萱亲。辛劳哺育我兄妹,仁厚关心众戚邻。
抚旧照,忆娘亲,焚香一组述家门。世间后辈皆安好,天上高堂可畅神。
《苏幕遮·知青岁月》(范仲淹体)
想当年,听党喚。青涩同窗,落户农家院。耕作桑麻辛苦伴。早看星河,晚沐霞光返。
立雄心,当好汉。争做劳模,领导乡邻赞。风雨人生经历练。暮岁回眸,虽苦无嗔怨。
………………………………
简评人:刘殿勋
王忠诚老师这两首词作,展现了作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命体验与情感寄托。
一、《鹧鸪天·怀念母亲》
上阕以"五月时序、凝视遗照、回忆辛劳"层层递进,下阕通过"抚摸照片、焚香述说、天人对话"时空转换,呈现泣血追思的完整情感轨迹。"仁厚关心众戚邻"看似闲笔,却暗合传统母亲形象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爱胸怀。结句"天上高堂可畅神"突破传统悼亡的悲凄基调。
二、《苏幕遮·知青岁月》
上阕“青涩同窗”以白描手法保留时代原貌。“早看星河,晚沐霞光”在艰苦劳作中捕捉自然之美,与下阕的“争做劳模”的政治热情并行不悖,展现特殊年代青年特有的理想主义境界。
下阕,“风雨人生经历练”作为集体记忆的典型表达,又隐约透露出个体生命的复杂况味。“虽苦无嗔怨”的提炼式总结,暗含对历史经验的辩证审视,形成真实与重构的文本张力。
总之两首词在文学性与历史性之间找到了较好的平衡点。《鹧鸪天》以传统词牌承载现代生死哲思,《苏幕遮》用知青经历回应时代命题。语言朴实晓畅 ,情感真挚,表达切意,合谱合律,可入精品合辑。
作者 玉林
《鹧鸪天· 夜航回忆八十年代初留美》
万里长空晨雾浓,莺歌燕舞沐春风。大洋彼岸成才志,科海方舟月色朦。
星伴月,雨随风,班机频入彩云中,弦窗遥望女神影,岁月回首探履踪。
《苏幕遮· 鼎湖山忆旧》
鼎湖山,飞瀑水。清澈龙潭,山色春光霁。古木苍翠藤吻地。峭壁野花,幽径竹青翠。
溪合流,人半醉。亲友同遊,湖畔人相依。狂草篆书廊柱绮。遥念伊人,满目沾衫泪。 (2025.05.12)
……………………………
简评人:刘殿勋
马玉林老师的《词二首》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组合,展现了深沉的人生回望。
一、《鹧鸪天》以"晨雾浓"起兴,实写夜航而虚指人生旅途。"莺歌燕舞"的春风意象与"月色朦"的科海方舟形成时空叠印,下阕"星伴月,雨随风"六字对仗精工,将物理气象转化为心理图景。结句"女神影"与"探履踪"的蒙太奇组接,使四十载光阴在舷窗方寸间完成史诗性压缩。
二、《苏幕遮》则构建山水立体画卷,"飞瀑水"与"龙谭"形成听觉通感,"藤吻地"的拟人笔法暗藏情思。下阕"人半醉"三字为词眼,既实写微醺状态,又隐喻情志沉醉。"狂草篆书"的廊柱意象,恰似记忆的铭刻纹路,终以"沾衫泪"的触觉意象收束,使全篇生发着"泪飞顿作倾盆雨"的抒情张力
总之,两首词意象鲜活,用词精当,语言晓畅。皆善用"遥望""遥念"的空间阻隔制造审美距离,而"回首""忆旧"的时间回溯又形成情感张力。在五月春深的创作时令里,词人将八十年代的青春激情与鼎湖山水永恒之美熔铸在生命的记忆里。两阕词平仄合律,可入精品合辑。
作者 丁德民
《鹧鸪天·夏荷》
月下瑶光倩影融。倚栏愁对碧莲篷。伤心自许词多赋,默语何须酒满盅。
舞锦袖,揽雕弓。琴弦奏响此情同。难寻并缔荷花绽,泪水轻流衣染红。
《苏幕遮·夏莲》
荡船波,摇月影。叶上鸣蛙,感概莲池静。孤寂谁知深夜冷。漫步清幽,雾锁飞仙境。
筑情丝,书愿景。亭立娇姿,铁骨云霞映。不染红尘豪迈挺。不慕荣华,道悟身心净。
………………………………
赏评人:马成川
浅析丁德民老师词二首
一、赏析《鹧鸪天·夏荷》
这首词在字数,句数和平仄押韵方面基本符合《鹧鸪天》词牌的格律要求。
如“融"“篷"“盅"“同"“红"等字押平声韵,平仄规整,体现了词的格律之美。
解析,上阙通过“月下瑶光”“碧莲篷"等夏荷的典型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倚栏愁对碧莲篷”借景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忧愁。“伤心自许词多赋,默语何须酒满盅″直接表达了词人内心的伤心和默默无语的状态,将情感直白地展现出来。下阙“舞锦袖,揽雕弓,琴弦奏响此情同″,由眼前景联想到想象中的情景,是虚写,与上阙的实景描写相结合,拓展了词的意境。这首词语言优美典雅,如“瑶光"“倩影"“锦袖"“雕弓”等词汇,增添了词的艺术美感,使词作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创作方法多样,艺术成就较高,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
二、赏析《苏幕遮·夏莲》
该词符合《苏幕遮》的词牌四仄韵的要求,且韵脚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
这首词,通过对夏莲的描写,营造出了清幽,孤寂又高洁的意境。上片描绘莲池夜景,静中有动,蛙鸣更显池静,雾锁如仙境。下片直抒对莲的赞美之情,将莲的娇姿与铁骨,不染红尘的品质与作者的情感相融合,情景交融,富有诗意和哲理,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对莲所代表的高洁品质向往与追求。这是一首较为出色的词作。
作者 晓滨
《鹧鸪天·怀念肖同学》
犹记黉门共素裳,青春懵懂韵悠扬。课堂探讨同追梦,课后嬉游亦纵狂。
谈逸趣,论鸿章,校园幽径影成双。离乡别后音书寄,厚意如兰韵未央。
《苏幕遮 ·参观国殇墓园有感》
碧山春,寒色漾。肃立陵园,缅忆忠魂葬。岭外烽烟横槊撞,江畔戈鸣,剑气凌霄亮。
故山伤,边缴怆。铁血深埋,浩气千秋仰。喜看今朝雄业壮。军号犹萦,万里山河朗。
……………………………
赏评人:马成川
赏析《鹧鸪天·怀念肖同学》
这首词符合词牌的基本要求,押平声韵,一韵到底,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上片通过“黉门"“课堂"“课后"等物景回忆了与肖同学在校园的青春时光。下片进一步描绘了两人交流的场景,“离乡别后音书寄"则写出了分别后的牵挂。内容丰富,层次清晰。全词情感真挚,表达了对肖同学深深的怀念之情。从青春时期的相伴到离别后的思念,情感逐步深化。“厚意如兰韵未央”将这种情感比作兰花,韵味悠长,令人回味。
总而言之,这首词,在内容,情感,艺术特色方面都可圈可点,作品来源生活,文学魅力感人,视为上乘佳作。
赏析《苏幕遮·参观国殇墓园有感》
这首词上片通过“碧山"“寒色"“烽烟"“戈鸣"等意象,生动地营造出庄严肃穆且充满悲壮感的氛围。将读者带入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英烈的英勇。
下片 “故山”“边缴"承接上文,以“雄业壮〞“山河朗”展现如今国家的繁荣昌盛,今昔对比鲜明,意境开阔。
综上所述,该词情感真挚深沉,感染力强,用词考究,语句凝练优美,既体现出英烈精神的不朽,又给人以余韵悠长之感。上乘佳作。
作者王文君
《鹧鸪天·春景念情》
翠柳摇风拂画梁,夭桃俏李绽新妆。檐前紫燕呢哝语,陌上轻烟缱绻香。
思脉脉,念茫茫,那时携手共春光。如今别久音书断,独对残红泪几行 。
《苏幕遮·相思》
柳烟云,芳草地。燕子归来,犹认家门闭。亭上阑干身慢倚,满目芳菲,尽作愁人髻。
墨笺浓,朱笔细。欲写相思,又被啼莺戏。昨夜分明春梦里,手把桃腮,立在秋千底。
………………………………
赏评人:马成川
赏析《鹧鸪天·春景念情》
该词符合《鹧鸪天》词牌的格律要求。词的上片通过“翠柳"“夭桃"“紫燕"“轻烟"等春日意象,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春景图。下片直抒胸臆“思脉脉,念茫茫”,表达出深深的思念之情,“那时携手共春光,如今别久音书断",今昔对比,突出了分别后的孤寂和痛苦。“独对残阳泪几行"将这种思念和哀伤推向高潮,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
艺术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对比等手法。上片乐景写哀情,以美好的春景反衬内心的愁苦。下片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强化了思念的失落感。语言优美,用词细腻。如“呢哝语"“缱绻香"等生动地描写出春日的景象氛围,增强了词的艺术魅力。
赏析《苏幕遮·相思》
该词符合词牌格律要求。韵脚使用较为规范,体现出词的韵律之美,具有较高的创作水平。
主题明确,整首词紧扣“相思"主题。通过描绘一系列富有诗意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将相思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艺术手法,借景抒情,词中多处运用借景抒情手法。如“燕子归来,犹认家门闭",借燕子归却见家门紧闭之景,暗示词人等待之人未归,烘托出一种孤寂落寞的氛围。“啼莺戏"这一景象,也巧妙地将词人欲写相思却被打断的无奈与惆怅融入其中。
对比衬托,上片的现实之景与下片的春梦之景形成鲜明的对比,现实中的孤独寂寞与梦中的甜蜜温馨相互映衬,突出了词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进一步深化了相思的主题。
作者 赵金玉
《鹧鸪天·拜韩愈纪念馆》
古柏昂然接彩虹,新榕仍旧续情浓。谪臣高举利民剑,宦海书批媚骨风。
祠傍水,墓依峰。千年安卧月长松。撑灯阅赏诗词墨,思绪今随缈邈鸿。
《苏幕遮·无题》
鹧鸪来,红豆去。曲巷云深,石壁蒙苔处。百叶窗前无燕语。影落秋千,印尽绵绵絮。
柳琴丝,明月缕。燕子偏来,又惹相思绪。梦里三更追梦苦。惊觉盈腮,一抹清清雨。
…………………………………………
简评人:刘殿勋
对赵金玉老师的两首词作如下评析:
一、《鹧鸪天》,主题是拜谒韩愈纪念馆,表达对韩愈的敬仰和追思。
上阕开头两句“古柏昂然接彩虹,新榕仍旧续情浓。”描绘了纪念馆周围的自然环境,接下来“谪臣高举利民剑,宦海书批媚骨风。”这里提到韩愈作为贬谪之臣,仍然坚持为民请命,批判官场的谄媚之风,突出了他的正直和不屈。
下阕“祠傍水,墓依峰。千年安卧月长松。”继续描写纪念馆的地理环境,山水环绕,松树长青,营造出肃穆宁静的氛围,衬托韩愈的永恒安息。最后两句“撑灯阅赏诗词墨,思绪今随缈邈鸿。”表达作者在纪念馆内细细品读韩愈的诗词,思绪随之飘远,似与古人遥相呼应,情感升华。
二、《苏幕遮·无题》
上阕开头“鹧鸪来,红豆去。”鹧鸪和红豆都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鹧鸪常象征离愁,红豆代表相思。接着“曲巷云深,石壁蒙苔处。”描绘了一条幽深的巷子,石壁长满青苔,显得幽静而古老。随后“百叶窗前无燕语。影落秋千,印尽绵绵絮。”百叶窗前的寂静,秋千上的影子,以及飘落的柳絮,营造出孤寂凄清的氛围。
下阕“柳琴丝,明月缕。燕子偏来,又惹相思绪。”柳琴和明月增添了几分柔美,但燕子的出现又勾起了相思之情。最后“梦里三更追梦苦。惊觉盈腮,一抹清清雨。”梦中追寻却不得,惊醒后发现泪水如雨,表现出深深的思念和无奈。
总之,两首词都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自然景物来烘托情感,如古柏、新榕、鹧鸪、红豆、秋千、柳琴等,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词句,还深化了情感层次。意象鲜明,层次清晰:用典精当,表达切意。合谱合律,可入精品合辑。
作者 张殿臣
《鹧鸪天· 咏蒲公英》
绒伞轻姿舞碧空,金英嫩蕊笑春风。荒坡野径随心住,瘠壤贫沙任意融。
飘似雪,落如蓬。天涯浪迹自从容。一朝梦醒归何处,化作新泥护绿丛。
《苏幕遮 ·忆故乡哈尔滨》(范仲淹体)
松花江,冰雪界。岁杪冰城,幻作瑶宫黛。英魄兆麟凝冻霭。寒夜华灯,熠熠融沧海。
念丁香,思旧寨。五月繁英,香漫通衢隘。曾记滨城初建载。远客移栽,别韵情难改。
忆儿时,欢意迈。雪仗冰嬉,梦绕魂犹骇。紫蕊纷扬飘似带。两鬓如霜,未改乡关爱。
(注:中是下阙1、下是下阙2)。
………………………………
点评:赫章银
张殿臣老师5月份的领学作业,连读几遍之后,字里行间漾溢着馨香,余味悠长,心灵深处依慰着甘甜,洒脱爽快。
第一首《鹧鸪天•咏蒲公英》①先看上阕:
“绒伞轻姿舞碧空,金英嫩蕊笑春风。荒坡野径随心住,瘠壤贫沙任意融。”都是顺向词,也就是“动名”结构,“绒伞、轻姿、金英、嫩蕊、荒坡、野径、瘠壤、贫沙”,对仗区这8个对仗词,如清泉溅玉,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舞 碧空,笑 春风。随心 住,任意 融。”乾坤区,用词要夸张,有夸张的意境美好让人舒服无比;关键还是作者有意把《鹧鸪天》前四句当作七律的中二联,“对仗区”正对,对仗工稳;“乾坤区”蹉对,有意识的把4个单字,按规则蹉对,刚时把4个词也是按规则蹉对;充分发挥单字在前又在后,这一位置转换,造就意境深远,犹如数学领域中的“平方”“立方”,让意境倍加深遂无涯。
再从格式上看,这四句词的第一个字:
“绒”“金”与“荒”“瘠”两实对两虚,非常巧妙的避开“四平头”。这种跑马圈地,地能生金,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理念,对于诗词的写作我只能说,这就是“高段位”诗人的行为也。
②再看下阕,“飘似雪,”“落如蓬。”三字对仗十分工稳,堪称楷模。随后三句读来顺畅,细思,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是围绕着主题思想而用墨的。
综述:这首词《鹧鸪天 •咏蒲公英》是张殿臣老师的独具匠心之作,也是郭海林老师五月领学作业中的,一朵晚开的玫瑰花
第二首词《苏幕遮• 忆故乡哈尔滨》作者一口气写了三首,这叫三连对,如果写十首,那就叫十连对。这应是无可非议的。
为什么呢?主要还是作者把自己置于词中与词外,进行观查的结果。这个词牌上下阕字数,句数,句子的排放顺序都是一样的。只要你看懂这一点,你写成长对联,写几首是作者的诗心决定的。就此词而言,叫三连对也好,叫排比对也罢,都是成立的。从这一点上说,就超过了古人。
从这首词的上中下阕再细化一点说,上下阕中的七字句:“英魄兆麟凝冻霭。紫蕊纷扬飘似带。”有对仗的意思,应该说,这是作者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对于诗来说必须是平仄相对,对于词来说,一般是粗对,一般叫对偶,平平相对,仄仄相对,不用绝对的精准。
对于长对联来说,致少在明显处有一处对仗,且字数句数也都一样的话,就是一幅对联。
如果有两处以上对仗,就是一幅好对联了。
所以说,也是建议吧:
张殿臣老师的三连对中,①看现状,上阕与下阕对,有一处七字句对;还有一处冰对冰冰,句法词意相关,有这两处足以读出,上阕与下阕就是一幅长对联。②如果,再完善一处数字对,就好了。③如果再修复一处叠字对,就更加完美了。
【东林北方诗社平台特色】
一个由东林学者为主导的专门咏颂本诗社原创作品的有声文学平台。诗社以唱响主旋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倡导以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为主旋律;各大院校专家云集,知识含量高,整体实力强,顶层设计专业,传播正能量。值得拥有,值得期待!
-------------------------------
【签约诗人和落驻诗人】
签约诗人 笨叟 云舒 杨滨章 清净地 刘廷荣 马玉林 金家良于兆水 吴有生 马成川 郭海林 赫章银 刘殿勋 赵金玉 张殿臣 周治帮 邢晶华 马兰松 丁立 朱建国 崔剑峰 王文君 魏晓滨 杨学彩 丁德民 王书雁 裴龙兵 褚晓江 张美娟 罗中兴 平凡 钱奎林 于洪东 田文友 邴文侠 飞鸿 糖豆豆 仓林卿 崔国维 大公 康运章
落驻诗人 魏群 刘薇 空山新雨 淑女 邢淮北 张维清 吴吉祥 夜雨 鲁乾亮 白头翁 全红利 李国献 金培芳 王宁 南屿 淡漠 柳福文 慈晨辉 杨秀杰 陈瑞久 李险峰 卫新玉 于莉 汐矜 姜礼琪 戴宝珍 赵金 妙名斋 贾玉秀 冯桂敏
-------------------------------
【精英主播团队】
杨秀琴 张晓春 吴涵伟 幽兰香 刘巍 嘉祥 美琪 冬日艳阳 上元 悠然 单荣丽 岁月静好 守望幸福 慧悦人生 梦雨秋烨 心曲 淘淘 紫薇 傲雪红梅 金南 瑞雪 冰山雪莲 星玉 鱼茉莉 周淑英 慧雪 王竹英 王玉芬 于凤霞 燕子 云蒸霞蔚 李小雁 张丽 知足常乐 紫荆花 晓梅 王跃 小羊 芬芳 媛媛 鸿文 心语 红颜 王欣 梅子 秀丽 寒玉 慧伶 冯小敏 晚霞
(排名不分先后)
-------------------------------
【入社诗人标准】
需具有教育部门、政府部门、国企高管、或部队干部工作经历,副高职以上职称。遵守《东北林业大学银铃艺术团章程》和《东北林业大学北方诗社章程》,积极参加诗社组织的各项活动,完成诗社交办的任务。掌握或初步掌握诗词或现代诗歌的写作方法,接受作品修改意见,善于学习,思想进步,参加诗社微刊投稿,积极参加领学活动,作品内容积极健康。
————————————
【微刊投稿要求】
1、稿件体裁与作品质量。体裁:近体诗、词、曲为主,也可撰写辞赋、歌行、骈文或非常好的古风和现代诗歌。近体诗、词、曲,采用新旧韵均可,但同一作品中新旧韵不能混用(通韵新韵标注)。作品力求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
2,作品内容。反映客观生活和时代主流,不得抄袭他人作品成果。低俗冗臃之作不予采用。
3、要按领学人进度要求积极参与活动,尽可能完成领学作业。
4、微刊投稿时间。每周一8:30至17:00,其它时间投稿不予采用。
5、微刊投稿数量。律诗最多2首,绝句和小令2-3首,词、曲最多2阙/首,现代诗歌不超过30行。
6、线下大型朗诵活动。根据节庆或时令,诗社将不定期组织相关活动,诗社成员有义务按通知要求参与活动。
7、作品选用。所有投稿均遵循择优选用的原则。没有被采用作品,作者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标准,可再次投稿。
8、作品应细致核对,杜绝投稿后反复修改。遇有必须修改的稿件,要与值班部长取得联系,在主播没有录制的前提下,可以修改并标明“修改稿件”。
9、微刊编辑与发布。微刊每周五发刊。投放地点为北方诗社群。全体成员有义务主动接收学习并点赞、留言和分享。
10、诗社将不定期出版纸质诗刊合集。费用由被收录者按发表作品数量支付。
-------------------------------
【关于主播管理】
1、本诗社实行义务主播制度。主播是诗社重要成员之一。自愿为平台诗作配置音频。主播要对所播作品负责,对诗社负责,对听众负责。
2、音频制作。采取主播负责制。主播应认真备稿,做到字正腔圆,无错音错字。音频制成后应仔细检查,确保准确无误。3、主播要求。主播应坚持在诗社选读作品并积极工作。连续15日未选读作品者,要事先与诗社负责人请假并说明情况。30日不参加诗社活动且不说明情况者视为自动退社。
-------------------------------
总监 云舒
编辑 小粒子
校对 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