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汨罗江的呼喚
文Ⅱ刘兴祥
自从接纳了投江之身,
从此就出名。
汨罗江和大夫,
是人民心中的神圣。
愚眛和地位结合,
奸侫与邪恶同身。
忠谏是那么微弱无力,
权势绑架了无能昏君。
醉蛙在温水中死去,
山河在铁蹄下沉伦。
这一切醒悟太晚,
竞留下千古遗恨。
龙舟千秋划过,
后人万代记铭。
诗是登峰造极,
情是爱国真心。
活在心中的永恒,
是那闪光的灵魂。
篇篇名著经久不衰,
字字珠玑今乃至尊。
血液凝结的诗词,
浩气震撼着乾坤。
而今多如牛毛的泛滥,
几多钓誉沽名。
玩弄文字游戏,
几个真正的诗人?
《汨罗江的呼唤》赏析
刘兴祥的这首诗以深沉的历史视角和炽热的爱国情怀,通过汨罗江这一文化意象,完成了对屈原精神的当代诠释。全诗可分为三个情感递进的层次:
第一层(1-4行)以汨罗江的"接纳"开篇,用"投江之身"的含蓄表达,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瞬间融合。一个"从此"道出了文化记忆的生成机制,点明汨罗江与屈原在民族集体意识中的神圣地位。
第二层(5-16行)转入历史反思,用"愚昧与地位结合"的尖锐对比,揭示权力异化的悲剧。"醉蛙"意象新颖而警策,暗喻温水煮青蛙式的亡国过程。诗人通过"龙舟""诗篇"等意象群,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化认同,其中"血液凝结的诗词"堪称诗眼,将文学创作升华为生命本体的呈现。
第三层(末节)转向对当下文坛的批判,"多如牛毛的泛滥"与"钓誉沽名"形成强烈反讽。结尾的质问如黄钟大吕,在古今对比中凸显真正的诗人标准——当如屈原般将生命与创作融为一体。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意象系统具有历史纵深感(从汨罗江水到当代文坛),修辞上善用悖论(如"忠谏微弱"与"浩气乾坤"对比),节奏张弛有度,由舒缓的怀古转入急促的批判。在思想价值上,它不仅完成了对屈原精神的现代诠释,更建立了评价诗人的精神尺度——真正的诗艺必须与生命信仰同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