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优秀新闻作品选之
——铁路建设使中国西部崛起
导读:1984年2月,脱下军装,到《人民铁道》做记者,报社上下都知道我是会写通讯,不会写消息的记者。报社领导找我谈话说,写消息是记者的看家本领,不会写消息,怎能做一个合格的记者呢。开始,我认为消息好写,不就是排列五个W吗?语言都是很平实的语言。后来,我到大学攻读新闻专业时,才知道一条好的消息比一篇好的通讯还要难写。在大学里我读完图书馆所藏中外记者的优秀新闻作品,分析事件,分析构成,找它们成功之所在。
消息方面,我喜欢毛泽东、阎吾、郭玲春、吴复民以及《中国青年报》王安的。尤其吴复民关于写经济方面的消息,气势宏大,巧用数字,给人以大江东去的雄浑之气,文中不挟带任何状语虚词,读来让人激情澎湃。我常想,我若遇到此类题材,自己能否一试身手?下面就是一篇这样的习作。消息发表之后,获1999年中国铁路新闻一等奖。

本报北京12月14日讯(记者朱海燕)今天,记者从铁道部获悉,为开发西部,中卫至太原、兰州至宝鸡复线、西安至合肥等铁路即将上马。铁路建设,势态强劲,给西部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8年以来,已有20多条铁路铺在中国西部的大地上,建设投资达2300亿元,修建了南昆、内昆、西康、侯月、宝中、神延、朔黄、南疆及珠六、宝成、兰新复线,建设里程达9500公里,激活云南、贵州、宁夏、新疆等西部不发达地区。
铁路建设是插向贫困地区的输血管。1992年,3亿人口的西部,有1.2亿贫困人口分布在地域偏远、交通闭塞、生态环境恶劣的地方。要路没有路,想富富不了,守着资源的金山,过着贫困的日子。
铁路建设敲碎了这层坚冰,因建设拉动,8年有8000万人口甩掉贫困的帽子。广西百色1985年农民人均收入136元,233万人处于温饱线以下。南昆铁路建设后,农民收收入1848元,贫困人口降到19万。陕西贫困人口也由430万降至130万。云南、新疆、甘肃、内蒙古连续3年经济增长超过全国平均速度。
1998年,540万平方公里的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达20000亿元。经济专家分析:其中3000亿元是靠铁路建设拉动,7.8%的经济增长中,有1.5%是因铁路建设而实现的。
铁路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条件,正把发展潜力转换的现实生产力,地潜在市场转换为现实市场,把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
因铁路为西部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纷纷涌入。去年,进出口总额达230亿美元,利用外资达190亿美元,近6000家中外企业在西部落户。
槛外人 2025-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