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家庭赋》序)
诗词歌赋,赋游走于诗与文之间,对仗格律音乐性丝毫不逊于其他古典文体,但是篇幅较长,尤其律赋,创作难度大。 安兴先生的《中华大家庭赋》,接近两百万字,将民族志书写与赋体传统结合,可以成为辉煌巨著,能进入文学史学殿堂的典范之作。先生的作品犹如移动的文化博物馆,在数字时代重构了传统赋体的表达可能。
作为文学研究者,只是随意浏览一些篇章就被先生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整本书讴歌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可谓现代民族史诗。以《壮族贡献赋》为例,作品以宏大视角串联壮族历史脉络,从抗倭战争到金田起义,从铜鼓文化到稻作文明,构建了立体化的民族精神图谱。这种将军事、农耕、艺术等多维度贡献熔于一炉的写法,堪比微型民族志。赋中的细节描写不做一些考察研究没有可能形成文字。比如对纳西族的描述,用了很多具体的服饰细节,如“披肩羊革,宽袖布袍”,生动形象,能够展现纳西族的服饰文化。虽然先生并没有人类学学术背景,但是他笔下的,“披星戴月”象征、“青蛙形态”溯源超越了表象记录,触及图腾崇拜与生态哲学,明显有着人类学视野。安兴先生的赋作是充满文化符号的密集编码。比如,“朱木兰”暗含性别突破,“洗夫人”指向岭南治理智慧,“铜鼓石磨”构成物质文化遗产矩阵。这种符号堆砌形成文化重力场,对于民俗文化了解较少无法成文,读者认知储备不够可能无法体会其精细妙处。
赋在先秦两汉时期已经盛行,在白话文一统天下的数码时代,使用赋这一形式来抒发心意文字难度可以类比在众人开车自主旅游之时,先生却毅然步行,用脚丈量大好河山。其中艰辛之处,超出想象,未有亲身体会,不可传述。但是步行看到的景色和沿途体悟却不是四轮工具能够提供的。非壮士、勇士,铁骨英雄不能行此举。同样的道理,用赋来歌颂伟大时代书写民族诗话也非一般人不能想也,不能及也。试举例。壮族贡献赋里面用了很多对仗工整的句子,比如“夜莺歌手,血性男儿。守疆勇士,造反大旗。”这样的四字结构,大有古体诗格律之风。奴鲁孜节赋描绘了节日的热闹场景,用了很多生动的动词和形容词,如“沸腾之祭祖会场,热火空前”,画面感极强。又如,《青竹茶赋》以山野茶事为载体,在古典形式中注入自然野趣,全篇仅用百余字,完成「取材-制器-烹煮-品饮」的全流程叙事。如「砍竹成筒」四字即涵盖选材、加工、器型定型三阶段,体现赋体的密度优势。三元一体(色味香)/百乐几觞(竹茶野趣)」突破传统骈偶,以数字对(三/百)、抽象概念对(元/乐)实现陌生化效果,呼应唐代律赋的「假对」传统。还能看得出安兴先生在骈散结合中寻求突破:既有“八桂抗倭一线,频传捷报”的工整骈俪,也不乏“风流影响,饮食客家之稻谷”的散文尝试。这种杂糅语言在保持赋体韵律感的同时,增强了叙事灵活性。先生在保证严格押韵之中也试图植入现代词汇:“靓妹帅哥”与“仙姬勇士”的并置,这一实验手段让古典格律焕发当代生机。值得一提的是,先生的政治占位极高。大江大海的隐喻贯穿始终,既形容作品体量之巨,更暗喻民族融合之势。服饰描写中的“黑白分明”与自然界的“风调雨顺”形成色彩政治学,传递多元一体的文化哲学。
由于古文功底有限,我对有些地方比较生僻的用词,比如“交趾”、“法兰”,不太熟悉,觉得如果不查找资料会理解困难。如果正式出版,在此斗胆建议安兴先生增加一些注释,因为古文文体其实信息密度极高,对于青年一代人来说会导致阅读阻滞感,文风距离当代青年人较为遥远,理解欣赏要求极高。由于工作繁忙,安兴先生四千多篇赋作无法一一细品,但是书中体现了高超的文字功底和深厚文化底蕴,内容广博,涵盖民族历史、服饰、节日等等,对安兴先生的研究和用心叹服不已。个人浅见,安兴先生的大作在保持文化厚度的同时,也有现代人文关怀与叙事策略,或许先生在试图开创出新古典主义书写的全新范式。
潘 军 武
公元2025年5月18日星期天于广州
(作者系英语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