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中五月的柔风里,我以电力职工文艺骨干的身份,走进了那场关于文字与美的盛宴。张步根老师的讲述,像一束穿透云层的光,为我拨开了散文世界的朦胧面纱,让我得以触摸到文字背后的温度与力量。
何为散文?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在张老师的阐释里,散文不是刻意堆砌辞藻的华美楼阁,而是一座隐于山林的质朴茅屋,无需繁复的雕梁画栋,一砖一瓦皆取自生活的原野。它可以是检修路上偶然瞥见的一株野蔷薇,花瓣上凝结的晨露映着安全帽的反光;也可以是变电站深夜里此起彼伏的设备嗡鸣,在寂静中谱写出的独特韵律。散文的本质,是对生活的真诚凝视,是将那些被时光筛落的细碎光芒,重新收集、串联,编织成温暖人心的锦缎。
为何说散文是美文?这美,不在华丽的词藻,而在它总能以最本真的姿态,直击人心最柔软的角落。张老师提到,好的散文就像电力职工手中的万用表,看似普通,却能精准测量情感的电流。它记录着凌晨三点的巡线路上,月光与手电筒光束交织的光影;书写着故障排除后,同事们沾满油污的脸上绽放的笑容。这些带着电力行业独特印记的瞬间,经过文字的沉淀与升华,变成了永恒的风景。散文之美,美在它让平凡的日常焕发出诗意的光彩,让每一个用心生活的人,都能成为故事的主角。
谈及散文写作,张老师的话语让我陷入沉思。好散文从何而来?它绝不是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深深扎根于生活的沃土。作为电力职工,我们的散文素材俯拾皆是:春巡时山林间的鸟鸣与放线声共鸣,夏修时汗水浸透的工装与炽热的骄阳对话,秋检时落叶纷飞中银线勾勒的天际线,冬夜里值班室的暖灯与漫天风雪的温柔对峙。这些带着体温的场景,都是散文创作的源头活水。但仅有素材还不够,写作时更要摒弃矫揉造作,以赤子之心去感知、去表达,让文字带着生活的烟火气,带着对职业的敬畏与热爱,自然流淌于笔端。
当然,散文写作也有其门道。张老师提醒我们,要学会在平凡中发现独特,在琐碎中提炼深意;要注重细节的刻画,因为一个眼神、一抹背影,往往比宏大的叙事更具感染力;更要保持语言的简洁与鲜活,让文字如电力线路般清晰流畅,直抵读者心间。
走出培训教室,暮色中的变电站亮起璀璨灯火,宛如散落人间的星辰。我忽然明白,散文创作就像电力人守护光明的事业,需要耐心、匠心与真心。那些在培训中收获的感悟,终将化作笔尖的力量,让我在未来的日子里,用文字记录电力人的坚守与担当,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动人篇章。
责任编辑(王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