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在心
楹联/李含辛
上联:贫字拆开,原是分贝几何?莫道囊空,且看那:陶潜采菊,颜回乐巷,子陵钓滩,板桥画竹。纵无斗米三钱,终留得: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满腹文章,千秋气骨。这清贫滋味,恰似寒梅映雪,愈品愈香,方知天地本无私,何须着相?
下联:富文解构,不过田畗累叠!休言金满,试问这:石崇金谷,邓通铜山,和珅宅第,贾似道园。即便堆银万两,难逃过:几杵疏钟,半轮残照,数声啼鴂,满地枯杨。那富贵浮华,犹如春梦迷蝶,越贪越幻,始悟盈亏皆有数,不必强求!
附录:
李含辛楹联赏析
李含辛这副楹联以拆字法破题立论,通过历史人物典故的正反对比,展现了对"贫富在心"的深刻哲思。全联结构精巧、意象峥嵘,堪称咏志联中的佳作。
上联以"贫"字拆解为"分贝"发端,巧用疑问句式引发思考。随后连举陶渊明采菊东篱、颜回箪食瓢饮、严子陵垂钓富春、郑板桥墨竹传世四个典故,构建起清贫文人的精神图谱。"一肩明月"至"千秋气骨"四组意象层层递进,将物质匮乏升华为精神丰盈,最终以寒梅映雪的冷艳意象收束,既暗合"贫"字本义,又赋予清贫以孤高气节。
下联对应拆解"富"字为"福口田",却以反问警世。石崇斗富招祸、邓通铸钱饿死、董卓郿坞焚尸、和珅抄家殒命四则典故,构成贪婪者的末路图鉴。"万贯浮财"至"几代羞名"四组对仗,将不义之财的虚妄本质层层剥露。尾句"牡丹招得蝶蜂"的艳丽意象,与上联寒梅形成冷暖对照,暗示浮华背后的危机。
全联最精妙处在于辩证统一:贫者得天地正气,富者失人间正道;清贫可留千秋气骨,浊富终成万世骂名。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典故人物的选择上,更渗透在"明月清风"与"浮财孽债"的意象对立中。作者通过"拆字-用典-造境"的三重艺术建构,将传统士人"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升华为超越时代的价值判断,使这副楹联成为警世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