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孩子打好生命的底色”,这表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基础教育要从根本上关注孩子生命的成长与发展。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课题组针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目前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也积累许多成功的经验。然而不同程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家校社协同育人欠佳;资源不均衡与保障不足等等。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了文化赋能青少年生命成长教育的对策与建议:加强生命教育领导,强化文化引领意识;完善课程体系,打造文化特色课程;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家校社协同育人,营造文化育人氛围;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确保生命教育持续性。
关键词:青少年 生命教育 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
关于松阳县文化引领下的青少年生命成长教育的调查及对策
课题组组长 张晓飞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孩子打好生命的底色”,这表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要从根本上关注孩子的生命成长与发展,为孩子的一生奠定坚实基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生命成长教育至关重要。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生命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本调研报告基于对浙江省部分地区,尤其是对松阳县的深入调研,为各级党政领导提供决策参考,推动青少年生命成长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调研背景与方法
(一)调查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所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网络影响等多方面的挑战,对青少年的生命成长产生了深刻影响。据抽样问调查统计表明,目前近30%中小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如:厌学辍学、学习不快乐;学习压力大、紧张焦虑;亲子冲突,情感缺失;自卑孤独、缺乏价值感;自伤自残、漠视生命等等。然而,对青少年生命成长教育在理念、课程、师资、家庭教育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青少年的成长需求。因此,探索文化赋能青少年生命成长教育的路径和方法迫在眉睫。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座谈研讨、实地观察等方法。对丽水松阳、湖州安吉、长兴等地的中小学学生、家长、教师及管理人员进行调查。对中小学生关于生命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亲子关系等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发放中小学(含高中)各年级段的学生问卷调查表958份,收回958份;还选取部分学校、家庭和社区进行实地走访和座谈,深入了解青少年生命成长教育的现状、问题及需求;同时,采取文献调查方法,收集分析相关政策文件、学术研究成果等资料,为调研及其对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应用。
三、青少年生命成长教育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松阳县政府对生命教育非常重视,在学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果,关于中小学生命教育,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活动方式。
如:松阳县第一中学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培养目标相结合,以和合育人,全面构建生命教育体系。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如:应急救护培训、防溺水专题教育、青春期健康讲座、组建“阳光心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生涯规划教育等活动,对学生的生命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
松阳县第五中学构建了“五式+五串”的生命教育体系。拥有生命教育系列场馆,如红十字生命教育体验馆、防震减灾体验馆等,通过课程、实操演练、场馆体验等方式,为学生开设校本课程,开展应急救护培训等,向学生科普防震减灾知识和热爱生命的教育。
松阳县实验小学集团将生命教育融入学科教学,英语课培养学生交流习惯,劳动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等。松阳县古市镇中学坚持“五育融合”,课程与活动结合,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和英语节等活动,展示师生风采和个性特长。松阳县古市小学构建特色课程与组织社团进行生命教育,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深入开展“快乐午间”活动,组织设立篮球、五人制足球、舞蹈等10多个社团,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命的多彩。
松阳县中小学开展的生命教育活动,注重“五育融合”、文化渗透、学生主题参与体验,如主题实践、实操演练、场馆体验,植物观察、角色扮演、科技赋能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增强安全意识与技能;培养尊重自然与劳动意识;提升心理调适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拓宽知识视野,让学生了解生命相关知识。各学校还将生命教育与多学科融合,如语文组推出生命主题随笔写作,数学学科利用统计聚焦交通事故问题等,让学生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生命相关知识,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生命的价值。
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据心理健康教育调查表明, 对318名初、高中学生调查: “你对未来充满希望吗?”回答非常有152人,占48.74%;回答有134人,占42.14 %,两项合计90.88%。当问到“你觉得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回答非常好152人,占48.74%;回答一般134人,占42.14 %。“你是否愿意向他人吐露你的心理问题?” 回答愿意223人,占83.3%。“你认为心理问题是否应该引起重视?”回答“是”302人,占94.97%。“当你感受到压力时,你能在短时间内进行自我调节吗? ”,回答完全可以、基本可以231人,占72.65%。根据4—6年级218名小学生调查,“你觉得自己的生活幸福吗?” 回答非常幸福112人,占51.38%,回答比较幸福的66人,占30.28%。
数据表明,大部分中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对自身心理健康比较重视;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比较强;小学生的幸福感与满意度比较高,这为学生生命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
松阳县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展示了许多新的特色与亮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主要问题:
1.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尽管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生命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学校有的领导对生命教育不够重视,视生命教育是软任务,分数、升学率才是硬指标,忽视学生在生命成长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
2.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松阳县的生命教育大多以校本课程、主题活动等形式开展,各学校之间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存在差异,缺乏全县统一的、系统性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这可能影响中小学学生接受的生命教育不够连贯和全面,难以形成完整的生命认知和价值观体系。
3.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虽然松阳五中部分教师取得救护师等资格证,但整体上缺乏专业的生命教育教师队伍,大多数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缺乏系统的生命教育专业培训,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和教学能力有限,难以深入开展生命教育课程。甚至有的学校没有专职生命教育老师、心理咨询室,基本的专业设施比较缺乏,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和学生的生命成长。
4. 家校社协同育人不够。尽管学校在努力开展生命教育,但家庭和社会的参与度和协同度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家长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与学校的有效沟通和积极配合。社会资源在生命教育中的整合和利用也不够充分,尚未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5. 资源不均衡与保障不足。有关部门和乡镇生命教育推进不均衡,部分地区或学校在生命教育资源投入上相对较少,资金等保障力度欠缺,影响生命教育场馆建设、设备更新、活动开展等方面的质量和持续性。
四、文化赋能青少年生命成长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生命教育领导,强化文化引领意识。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生命成长教育,将其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先进文化引领生命教育。学校领导应将生命教育列入议事日程,党政分工指定一名领导负责生命教育。定期研究、专题汇报、分析学生的生命状态,落实具体措施。配足配齐心理专职教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建立激励机制,学校可设立生命教育专项奖励基金,提高心理教师的待遇,对在生命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完善课程体系,打造特色课程。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开发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技能、生涯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特色课程。如结合松阳当地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特色,开设以“走进松阳自然,感悟生命奥秘”为主题的课程,让学生了解本地动植物的生命特性等。加强生命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生命教育内容。例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文学作品赏析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在生物教学中,结合生命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在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中,通过艺术创作和欣赏,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在思政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增强爱国情、报国志,拓展生命的宽度,积淀生命的厚度;在劳动与社会实践中,激发生命活力,实现人生价值。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加强生命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生命教育专业教师。健全在职教师培训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生命教育专业培训,同时,鼓励其他专业教师选修生命教育课程,提升跨学科教学能力。邀请省内外生命教育专家进行授课,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教学观摩等形式,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的教育情怀与教学智慧。
(四)家校社协同育人,营造文化育人氛围。社会各界要积极关注与参与青少年生命成长教育,发挥社区、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松阳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馆等资源,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学校应加强家校社合作,发挥教育合力,构建强有力的家校社支持系统。社区应积极配合学校与家庭,做好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为青少年提供生命教育实践机会和平台。提升家长生命教育意识以及对孩子生命成长的关注。学校应定期组织家长培训活动,邀请专家为家长传授生命教育知识和家庭教育技巧。例如,创办家长学校,开设家庭教育课程,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能力。同时,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及时沟通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共同促进孩子的生命成长。
(五)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确保生命教育持续性。政府应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明确生命教育的目标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生命教育的财政投入,保障生命教育课程开发、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经费需求。建立生命教育评价机制,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对学校生命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确保生命教育持续性。
五、结论
青少年生命成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领导重视、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健全保障机制,有效提升青少年生命成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青少年全面而健康发展。希望本调研报告提出的对策建议能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青少年生命成长教育取得实效,为青少年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为(浙社科联发〔2024〕9号)的“社科赋能山区(海岛)县高质量发展行动” 2024年浙江省社科规划“社科赋能行动”专项课题拟预立项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导、副教授张晓飞;浙江外国语学院德研究所所长、教授朱仁宝;丽水市委宣传部《丽水研究》杂志执行主编,浙江外国语学院德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朱德飞;湖州师范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王荣德;松阳县第一中学德育副校长 卢海桢;松阳县第一中学,丽水市德育名师封慧芳)
执笔:张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