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美丽查干湖》作者:张顺富
查干湖,美丽的家园
(吉林)李春昌
近一年来,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体,经常会阅读到有关对张顺富先生《美丽查干湖》散文集的评论文章,《人们能否从故乡重新出发》《新时代北方生态文学的真情书写》《写的精彩 源于爱的深沉》等等,我都会反复阅读,从中感悟作者对东北生态文学描述的深刻,体会美丽家园的壮美景色与深沉的爱。
机缘巧合,前段时间,我终于和张顺富先生结识,并有幸从张老师手中获得《美丽查干湖》这部书,真是喜出望外。
手捧新书,爱不释手,于是我沉浸在《美丽查干湖》的深入阅读之中…… 美丽的查干湖是张顺富先生的家乡,张顺富先生出生在查干湖畔马营子村。
用张顺富先生自己的话说:“家乡故土的情丝,像一条无形的线,不管你飞得多高,走得多远,她永远会牵连着你。”是的,因为对家乡饱含深情,这深情之中更多的是熟稔的牵挂与变迁的思念,所有这些都让张顺富先生付诸于笔墨,体现在他的散文集《美丽查干湖》之中。
亲情是家乡的根脉。在散文集《美丽查干湖》许多篇章中,都有一位相同的人物出场,张顺富先生每次回到家乡,也都是这位人物在接待和安排。这位人物是张顺富先生自己家里人,他的侄儿。
张顺富先生用五年多时间创作查干湖系列家乡生态散文,每一次回到家乡的土地也都是回到侄儿家。在《美丽查干湖》60篇散文中,作者并没有开辟独立篇章讲述他亲爱的侄儿,在大部分篇章中,“侄儿”都是文章中叙事的主角。侄儿是新一代查干湖当家人,是热爱家乡,投身家乡生态建设的主力军。美丽家乡,全靠侄儿他们这一代人以及更新一代人继承和发扬查干湖的精神血脉,保护家乡,建设家乡。
每每读到侄儿对家乡发展变化的讲述,都会使人感到高兴甚至是兴奋。当然在《大嫂》和《二哥》等篇章中,更可以读到作者从小到大的血脉亲情。
读过张顺富先生散文,我深感亲情是家乡的灵魂,是生态的根脉。风物是家乡的躯干。查干湖曾经濒临干涸,干涸的查干湖边缘会出现盐碱地样貌,碱蓬草疯涨。所有的作物,包括这一地区的动植物物产,都带有碱性标签。在《美丽查干湖》一书中每每读到这些,我总是会和苦难生活,和艰难度日相联系。然而,在作者笔下,一切关于盐碱地的记录,都是那样平实甚至喜悦,并无任何艰难困苦的样貌描写。
我反复阅读,深入探究,也查找了一些相关资料,似乎还是有些理不出头绪。大概是源于我本人没有在这样的条件下生活过有关。 查干湖的鱼为什么会好吃?张顺富家乡的土豆香在哪里?碱蓬草为什么会是“吉祥草”“发家草”?没有切身体会,你就写不出这些精彩内容。而这些疑问,在《美丽查干湖》中都有答案,这些答案都和一种风物有关,那就是一个字,“碱”。如此,讥讽查干湖冬捕鱼产量过高的“洗澡鱼”传言也就不攻自破了,因为,其他水域的鱼,进入查干湖是适应不了的,再也不会欢蹦乱跳了。这样的家乡风物特征描摹,那是多么地深刻。 和谐是家乡的风尚。
查干湖的鱼有上百种,查干湖的水面汇合了松花江、嫩江、洮儿河、霍林河以及雨后地表径流而成,也曾经濒临干涸,是引松工程解救了查干湖水荒。
查干湖周边生活着蒙古族、满族、汉族、朝鲜族等多民族。查干湖周边物产丰富,多种水禽在此安家,农作物品种多样。这样的家乡,这美好的家园,有谁不爱,有谁不喜欢呢。 “我家的燕子好像是燕群的首领,在我家长长的晾衣绳上,经常会有上百只燕子聚会。听我家那只长着紫色尾翼的燕子讲话……”“记得我六岁那年,我家门前玉米秸垛上突然落下一只大雁。”原来是大雁受伤了。“妈妈找来了红伤药”给大雁上药,养伤期间下了两个雁蛋“妈妈就顺便把两个大雁蛋放到我家鹅的孵化窝里。”这两个雁仔长成后会飞,成了我们村两只会飞的鹅。后来我家雁鹅繁衍出一群小雁鹅。
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这样的事例在《美丽查干湖》一书中还有许多,十分生动。这样的乡风沿袭久远,淳朴感人,这也是美丽家园的魅力所在。
张顺富先生文笔扎实,行文淳朴。在《美丽查干湖》一书中,还可以收获散文以外的写作要领。张顺富先生谦逊地说“我在东北师范中文系毕业后,就是一名职业编辑。文学创作我是业余的,几十年来,我主要写报告文学,散文我写得不多。”
作者在《后记》的后半部分讲述到“散文的创作方法多种,但千种万种,得让读者读后有形象,生活有共鸣,想象有趣味。”“写好细节,作品形象要真实,让读者看后记忆留痕。”“作家要有大爱的心灵,爱和情是作家必备的良知。没有大爱,就写不出优秀作品来。”一条条朴实的话语,仿佛是常驻我家的一位文学长者,向我发出的殷切叮嘱,不可多得,妙不可言。不啻是我的美丽的精神家园之中的辛勤的园丁在劳作中的感觉。
读《美丽查干湖》让我的精神生活更加充盈,为我的写作添加动力和指引!
2025年5月16日写于吉林省长春市

【李春昌,长春市宽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春市作家协会会员,任胡同长春主编,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春胡同纪略》一书,在省内外报刊、媒体发表纪实文学、散文等作品数十篇,2022年有新诗获得市级活动二等奖。】
编辑制作:老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