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7日上午,我怀着崇敬之情,踏入了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延陵西路的瞿秋白纪念馆。这座由故居与纪念馆组成的建筑群,宛如一部无言的史书,静静诉说着瞿秋白同志短暂而壮丽的人生。
瞿秋白,这位生于江苏常州的革命先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更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他短暂的36年人生,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主编《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用文字为武器,唤醒民众;参与领导五卅运动,掀起反帝爱国的浪潮;主持“八七会议”,在革命危急关头力挽狂澜,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方针,为党和革命指明方向。
进入纪念馆展厅,一尊古铜色的塑像便吸引了我的目光。瞿秋白身着西装、手持书卷,儒雅中透着坚定。背景墙上“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的诗句,正是他一生的生动写照。他宛如那勇敢的春燕,在黑暗中奋力追寻光明,为革命事业带来希望的曙光。
展厅内,泛黄的《新青年》杂志、译著手稿、狱中绝笔等珍贵文物,仿佛是时光的使者,串联起他从“觅渡”少年到革命先驱的人生轨迹。当我驻足于《多余的话》展柜前,内心被深深震撼。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以无比的坦诚与纯粹,用解剖刀般的笔触剖析自我。这不仅展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更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境界。他对党的热爱、对革命理想的执着,穿越岁月,直击人心。
穿过月洞门,我走进了故居。雕花窗棂间,仿佛仍回荡着少年瞿秋白吟诵“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的朗朗书声。狭小的天井里,那株见证过秋白一家清贫生活的石榴树,如今依然枝繁叶茂。讲解员介绍,瞿秋白早年寄居于此,在母亲自尽、家道中落的困境中,仍坚守“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的信念。这份从苦难中淬炼出的家国情怀,正是他投身革命的精神原点。生活的苦难没有压垮他,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拯救国家和人民的决心。
在纪念馆的影音室,我观看了纪录片《秋白之死》。当看到他高唱《国际歌》走向刑场的画面时,泪水不禁模糊了我的双眼。这位36岁的革命者,用生命诠释了“为人民利益活着,无上光荣;为人民利益而死,死而永生”的铮铮誓言。他那坚定的步伐、无畏的眼神,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走出纪念馆时,左侧百米处,觅渡桥小学的梧桐树下,一群佩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们正列队走过。他们歌声嘹亮,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这歌声中,我仿佛看见那位戴着圆框眼镜的青年书生,他的理想正随着这千万个稚嫩的声音,在新时代的晴空下延续着永恒的回响。
——————/E ND/——————
作者简介:清心阁,退休教师。爱好音乐、绘画、写作。以音律陶冶情操,以画笔点缀生活,以笔墨滋养心灵。于江城一隅静听岁月回声,在文字天地续写光阴故事。